师范院校《文学概论》课程改革与中学语文教学对接的思考
《文学概论》是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下所设置的专业必修课,在师范类院校中,其培养定位、课程设计都更倾向于同中学语文教学的对接。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能够提升学生语文学科的理论分析素养和学科反思能力,培养学生中学语文学科的专业理论素养,为学生今后的教学工作奠定基础。但目前《文学概论》课程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三个:一是对应用型语文教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尚显不足;二是与中学语文教学对接力度不够;三是新思维、新理念的融合度尚待提升。
横向比较师范类院校开设的《文学概论》会发现这门课程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仍显得单一、刻板,封闭式的“满堂灌”现象还很突出,无法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主动性,教师在课堂上居高临下、照本宣科,忽视当代大学生学习的特点和实际,“填鸭式”的教学会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因此,应该以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根据专业建设的实际需要来不断调整和丰富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学习中。同时,随着时代的发展,打造“金课”、建设课程思政、线上线下教学相结合等教学方式和理念的相继提出,也为该门课程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师范类院校的《文学概论》课程教学重点应放在学生能力方面的培养和素质方面的提升上,故而在教学形式上不应局限于传统的“满堂灌”模式,在教学内容上不应局限于以往的作品实例。突破传统教学模式、强化内容实例创新、融入课程思政理念,是《文学概论》课程在现阶段必须实现的改革方向。
一、启迪式教学:课堂内的教学改革
高校教学的场所目前仍是以课堂内的教学为主,在有限的课堂规定时间内调动教学气氛、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的,是此类教学的重点。《文学概论》课堂内的教学改革方向是启迪学生学会发现问题,进而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课前提问环节的设置
本项活动贯穿于该门课程的始终,教师于课前的两日将其发布于学习通,基本安排在教师正式讲课之前。提问环节的问题数量一般在8-10个之间,提问的人员是随机指定的,问题一般为上次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设置的问题如“你认为传统叙事和现代叙事理论的区别何在?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各自研究的是什么?简单梳理明清阶段文艺理论批评的发展等等”课前提问设置有以下原因:其一,这些问题基本是上次课所讲内容,通过背诵可以让学生回顾前面所学重点内容;其二,让学生知道理论的背诵应放于平时,要注重日常的理论知识积累和巩固;其三,调动学生上课情绪,让学生有上课的心理准备。课前提问设置是推进教学的必要手段,教师在其中必须根据课程进度适时设置问题。
(二)学生演讲环节的设置
(三)课堂教学环节的变化
随着线上线下相结合方式的广泛应用,课堂教学的内容和形式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教师不是单纯地将线上所讲述的课程再复述于课堂中,教师应灵活运用多种方式协同推进课程开展。完整的教学内容已经置于学习通的录课之中,课堂的教学应选择重点和难点,结合更多的例子帮助学生理解,对每章的教学内容进行必要的测试,对各章的知识点做导图式梳理,让学生缕清理论的脉络,这部分是学习通的课程所没有的,是线下对线上教学的补充和拓展。
二、輔助式教学:课堂外的教学改革
随着新形势下对学生综合能力提升的要求,课堂教学已不再是教学的全部,也不能满足教学要求的实际,课堂外的教学成为辅助课程教学的必备手段。
(一)学习通网络教学所占比重的提升
(二)教学检查的力度加强
[1]刘萍.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汉语专业基础课程审美教育探究——以“文学概论”为例[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9(8).
[2]唐圣.文学概论教学改革的现代性思考[J].文学教育,2019(5).
[3]王运熙,顾易生.中国文学批评通史[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