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基于“语言建构与运用”的高中古诗词教学实践研究——以统编版高.docx
文件大小:38.62 KB
总页数:3 页
更新时间:2025-05-23
总字数:约1.82千字
文档摘要

基于“语言建构与运用”的高中古诗词教学实践研究——以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第三单元为例

◎山东/张俊华王新胜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堂需要注重以任务群教学为导向,进行系列化的大单元教学与写作,全面提升学生审美鉴赏与创作能力。”同时,新课标明确了18个语文学习任务群,强调“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创新”四大核心素养在“大单元”“大任务群”中的有效落实,强化在语文学习任务群中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基于此,拟围绕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上)第三单元“生命的诗意”这一主题,对单元内容进行有效梳理与整合,通过“朗读积累”和“情境微写作”等任务驱动,组织学生进行语言实践活动,进而提升其语言感知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

语言建构是按照语言内部的规律,形成词句段和篇章的建构。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需要紧扣古诗词文体的语言特点,有效借助朗读使学生把握古诗词格律、节奏、句式的特点,从而培养学生的语言感知能力。

首先,紧扣朗读任务,感受格律,品味诗情。朗读是学习古典诗词的重要方法,以“朗读”任务为驱动,可以回归语言品味,培养语言感知能力。笔者执教的时候要求学生完成以下朗读任务:

基于上述朗读任务,学生需要明晓“读好古诗词”的方法,解读出古诗词古老的“吟诵”密码。同时,为了更加高效地举办本次“校园诗歌朗读节”和有感情地吟诵诗歌,教师可以将上述驱动性朗读任务具体化,设计切实可行的小任务,从而有效地进行古诗词语言建构。笔者据此设计了以下学习任务:

其一,查阅相关古典诗词“吟诵”的音频和视频资料,从音韵、节奏、情感,学会把握住诗词的“吟诵”的方式;其二,阅读叶嘉莹的《古典诗歌吟咏九讲》和徐建顺的《普通话吟诵教程》,认识吟咏的符号,写一写吟诵的注意要点;其三,选取自己喜欢的一首诗词,尝试画出其平仄,并且运用思维导图的形式呈现出古代诗歌体裁的发展规律。

由此,学生准确借助朗读,把握古诗词的言语形式,提升其阅读鉴赏能力。比如,《登高》是一首精美的七言律诗,具有以下特点:双声押韵、并且一韵到底;一句之间平仄交错、一联之中平仄相对。《归园田居》作为古体诗具有古风的格律特点:形式自由、句式不限,均句尾韵、偶句押、一韵到底。基于此,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在朗读的时候抓住“尾字”,处理好“拖沓”和“上扬”,读出诗词的回环美、抑扬美和错落美,感受出古诗词强大的韵律磁场,获得审美体验。

可见,在“学习任务群”教学中,教师需要紧扣古诗词的语言、韵律特点,开展多种形式“朗读活动”,让课堂回归书声琅琅,让学生完成“朗读任务”,提升古诗词教学的效率。这样学生不断对古诗词文本特质进行赏读、品味,窥见文本内在的语言形式,探究语言内在的情感。

“语言运用”是在一定的情境中,进行语言的恰当交流、表达和写作。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需要整体设计课堂活动,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任务中进行自主建构。

设置真实的表达情境微写作,重构故事。“语言建构”与“语言运用”二者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关系。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需要设置真实的语言情境,把课堂从传统的知识传递转变为重构知识。比如,在学习《归园田居(其一)》和《短歌行》的时候,教师可以创设现实情境让学生对诗歌进行重组、编排,从而不断深化其对诗歌情感的理解。笔者设计以下情境:

自古以来,每一时代都有着应运而生的英雄。曹操和陶渊明都为魏晋时代的文学家,两人却有着不同的人生追求。现实生活中的你,往往会对“英雄”有着不同看法,假如曹操和陶渊明两人相遇,你觉得两人会有怎样的对话?请写一组600字左右的两人的对话。

由此,学生围绕二人的诗歌和性格特点,从“出世”和“入世”两种人生态度,对两首诗歌进行情节巧妙重组,形成对话片段如下:

陶渊明:手提一壶酒,不紧不慢地采摘菊花,偶尔慢慢起身对着远处的南山悠哉地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远处传来达达的马蹄声)

曹操勒住马,不紧不慢地说:“先生,雅兴十足,敢问先生大名?”……

可见,学生需要在熟悉古诗词内容的基础上,学会不断地揣摩人物语言、动作、心理,重构故事,进而体悟古典诗词的艺术魅力。同时,情境式的微写作需要找准交际语境下的语言表达方式,展开“生本”对话,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

总而言之,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需要借助朗读、情境等驱动性任务等引导学生在体验、体悟中学习,注重构建语言,运用语言,实现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价值体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