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基于“文体思维”的小说阅读教学实践研究.docx
文件大小:37.8 KB
总页数:2 页
更新时间:2025-05-23
总字数:约1.21千字
文档摘要

基于“文体思维”的小说阅读教学实践研究

◎江苏/张长健

何为文体思维?顾名思义,读者在阅读过程中,需要依据文体的特点,把握文体的特有语言形式,进而提升思维能力。对于小说而言,“文体思维”是撬动小说教学的重要支点。学生需要抓住小说的叙述、描写、人物形象的刻画方式等文体特点,走进作者的精神世界,追求小说文本的最大价值。

为了达到一定的阅读效果,作家在创作的时候都要选用一定的文学体裁、体制、样式。因此,无论是传统的经典小说还是后现代小说,教师在教学中都要依据小说文体的共性特征进行有效解读。

总之,在小说解读中,学生需要依据文体的整体特征明确阅读内容。在此基础上,还需要随着文体语言表达的不同形式,选择恰当的阅读重点,打开小说世界的大门。

“思维发展与提升”是语文四大核心素养之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在解读小说的时候停留在“人物”“情节”“环境”三要素中,思维在浅层游离。而深度阅读是语文阅读教学必须追求的目标。在小说阅读教学中,教师需要立足文体,探寻文体内在的逻辑,从而深层次地把握作品的内核。

首先,探寻文本叙事逻辑。小说文本的内在逻辑主要暗藏在文字罅隙处,往往在叙事和情感表达中呈现出来。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从文本内在逻辑出发,发现可以训练学生思维的有效资源,从而提升学生深度解读文本的能力。比如,阅读《我的叔叔于勒》一文时,学生可以关注小说直到结尾处揭示事情真相的艺术效果。在文本的内在逻辑上,作者莫泊桑巧妙运用层层伏笔的逻辑叙事。学生可通过小说后半部分语言,感知人物内心的变化,体悟作者这样表达的目的。具体为:(1)按照小说逻辑叙事顺序:菲利普一家因于勒陷入困境——菲利普一家等待发财的于勒回来解困——菲利普一家发现于勒破产了——菲利普一家抛弃于勒而去;(2)按照故事的因果链:于勒因为糟蹋钱被送到美洲——菲利普一家因于勒挥霍陷入困境。从叙事的逻辑上看,作者精心安排情节,层层渲染,处处暗示,从而使得小说前后形成反差,让读者收到意想不到的阅读效果。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找出文本中暗示于勒欺骗行为的语句,体悟这种“草蛇灰线”的手法。比如,有的学生从于勒的两封来信中读出“于勒”是个大骗子。文本中用了这样的语言“一到那里就做上了不知什么买卖,不久就写信来说……”第一封信是于勒一到那里就来信,高调宣称自己做买卖赚了钱,带着一种“撒谎”的口吻。而第二封信于勒却说自己买卖做得很好。前后两封信的言语经不起推敲,加上船长对于勒的评价,暗示了小说的结局。

可见,教师要引导学生把握叙事的逻辑性,体悟情感的层次性,从而深度解读小说的意蕴。小说往往在开头设置伏笔悬念,或是在结尾处出人意料。教师需引导学生学会追踪“草蛇灰线”,探寻小说的独特表达效果。

综上,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关注文本文体样式,整合学习资源,找准教学内容,从而引导学生由外到内地读出作品深层意蕴,提升学生的“语言”“文化”“审美”“思维”等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