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基于主题意义探究的小学英语绘本与教材语篇融合——以译林版六年级上册Unit5SignsStor.docx
文件大小:25.2 KB
总页数:11 页
更新时间:2025-05-23
总字数:约4.53千字
文档摘要

基于主题意义探究的小学英语绘本与教材语篇融合——以译林版六年级上册Unit5“Signs”Storytime板块的教学为例

主题意义探究是小学英语课程教与学的核心任务。语篇是语言学习的重要载体,学生在真实且比较完整的语篇中接触、理解、学习和使用语言,这是提升学生语言能力的重要方式。本文结合教学实例,探究基于主题意义探究的小学英语绘本和教材语篇融合教学策略。主要策略包括:巧引绘本,导入主题;解读文本,探究主题意义;整合语篇,内化主题意义。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将主题列为英语课程内容六大要素之一。新课标指出,主题为语言学习和课程育人提供语境范畴。选择教学内容应以主题为引领,以语篇为依托。

英语教材是英语学习的重要载体,是集合不同主题和语言知识的规范文本。现行英语教材关注知识的内在规律和内容呈现的完整性,但有一定局限性,且趣味性有待增强。绘本是语篇的重要载体,与教材相比,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体验到阅读带来的快乐。绘本与教材语篇有效融合,可丰富英语学习内容,促进学生对于主题意义理解,升华主题意义,提高学生的英语核心素养,从而达到育人的目的。

本文以译林版小学英语六年级上册Unit5“Signs”Storytime板块的教学为例,探讨如何基于主题意义融合教材和绘本语篇,丰富和充实学习内容,解析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和思维品质,加深学生对主题意义的理解。

一、解读语篇,设置目标

绘本与教材融合教学需要分析教材和绘本的内容、主题、组织形式等。教师关注绘本和教材之间的关联点,为教学活动设计做好铺垫。

(一)解读语篇,确定主题

本课例主题群是社会与文化,单元话题为“公共标识”,子主题内容是社会规则意识。这篇文章结构清晰,聚焦主题和语言知识,具有一定的故事性和生活情境性,但语言表达单一,缺乏拓展性和总结性。“绘本与教材融合的课程设计应遵守话题契合、语言匹配、认知情感对应三原则”。为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主题意义,教师补充了与语篇主题一致的绘本Signsareeverywhere。这一绘本选自RAZ系列,图文并茂,难度适中。两者主题高度契合,皆围绕主题开展讨论。教师对语篇进行梳理和概括,学生在教师帮助下比较全面地了解了标识。

(二)分析学情,设置目标

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能力是设定教学目标的出发点。六年级学生的英语基础比较扎实,语言表达能力较强。教学目标应“既包括基于主题的教学目标,也包括语言目标”。教师融合语言目标和主题意义,引导学生在深入学习语言过程中,逐步感知、理解、建构和升华主题意义。

通过本节课学习,学生能够:

1.听懂、会读、会说主题词汇等,初步感知主题。

2.学生了解生活中有不同标识,运用句式学生了解生活中有不同标识,运用句式“Whatdoesitmean?Itmeans...No...”开展日常交流,进一步认识主题意义。

3.结合教材中有关标识的内容,绘本介绍的生活中的不同标识,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标识,提升对于主题意义的理解

4.在教材文本和绘本的解读和学习过程中,加深对标识的认识,升华主题意义。

5.学生体会到标识的重要性,树立社会小主人意识,做遵守公共法规和秩序的小公民,内化主题意义。

二、基于主题意义探究的小学英语绘本与教材语篇融合教学策略

(一)感知——巧引绘本,导入主题

教师先创设语境,利用学生已知引入主题意义。学生、文本和探究情境是主题意义探究中互相作用的要素。在导入绘本过程中,教师可以创设相关语境,根据学生已知引入主题,巧妙利用绘本和教材的融合,帮助学生探究主题意义。

1.自我介绍,引入主题。上课伊始,教师用歌谣和图片介绍自己喜欢拍照片,展示自己拍摄的风景和建筑。问学生在图片上看到了什么。学生回答看到风景和标识。围绕主题,教师和学生基于真实情境开展交流。

教师通过歌谣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引导学生观察图片上的标识,借此引入本节课的主题。

2.引入绘本,激活主题。在学习文本前,教师立足学生已有经验、知识和认知,合理设计富有思维含量的学习活动。

Task1:Discussandsay

T:Doyouknowanyothersigns?

S1:Noparking.

S2:Noswimming.

S3:Keepoffthegrass.

Task2:Thinkandsay

T:Wherecanweseesigns?

S4:Inacinema.

S5:Inaschool.

T:Weknowsignsareeverywhere.

基于学生实际经验,教师设计了两个开放性问题,鼓励学生围绕“标识”这一主题,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