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立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
摘要: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少数民族在其发展过程中都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多元文化的国家中,由于少数民族往往是弱势民族,因而其文化也就成为主流文化背景下的一种亚文化,又在全球经济化。观念趋同化的大背景下逐渐被淡化,有的出现濒危化的现象,为了解当代大学生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了解程度,本调查报告通过对大连民族大学在校大学生的调查,就当代大学生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了解程度进行了初步的探究和分析,并就调查结果提出了可行性措施。
关键词: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了解程度
调查背景及目的
(一)调查背景
(1)基于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指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之一,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内容。
(2)基于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关系。中华民族是一个多民族的共同体,中华文化也是一个多元的复合文化形态,构成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五十六个民族,都有各自的民族文化发展史。在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中,汉族文化与其他兄弟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熔铸了灿烂的中华文明。各兄弟民族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葆有自己的民族个性,在中华文化的百花园中各显异彩。中华各民族虽然经历各异、发了阶段也不尽相同,但随着祖国的现代化建设,民族团结的加强、各民族的共同进步是必然的历史趋势。因此,繁荣各民族的文化,推动中华民族的文化建设,是各民族的时代任务,也是整个中华民族的历史使命,更是我们这代青年人所应承担的历史责任。
(二)调查目的
进行该项研究旨在探究当代大学生对少数民族文化现状的了解情况,进而采取相应措施引导在此方面有严重缺失的群体逐步过渡到常态化和标准化的水平。
调查方法及过程
(一)调查方法
问卷调查法和抽样调查法
(二)调查过程
本问卷调查对象是大连民族大学在校大学生,问卷通过微信朋友圈等互联网传播,发放问卷200份,回收有效问卷134份,从其中随机抽取100份进行分析。
调查结果及分析
(一)调查结果
在随机抽取的100份问卷中,23份为汉族学生填写,77份为少数民族学生填写,比较能客观地了解大学生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了解程度。
我们调查了大学生对各民族传统文化的认知程度,对于第一个问题“我国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比例”大约有三分之一的同学回答正确,充分说明学生对此并不是很了解,只是随机选择了一个答案;第二题“我国人口最少的民族是?”有百分之四十七的同学回答正确,说明对于此问题,一部分学生还是比较了解的;第三题“我国少数民族分布最多的省份是?”有百分之四十四的同学回答出了正确答案是云南省,说明同学们有一部分人对此比较了解;第四题“我国最后一个被识别的民族是?”有百分之三十七的同学回答了正确的基诺族,说明学生对此并不是很了解,只是随机选择了一个答案;第五题“少数民族区域实行聚居的区域自治制度有百分之六十八的同学答对,说明同学们对于此问题的了解程度比较高;第六题“我国被誉为动物和植物基因库的省份是?”此题有百分之五十六同学回答正确说明同学们对于此问题比较了解;第七题“你对少数民族的一些文化、习俗和饮食持有怎样的态度?”其中:百分之七十一的同学回答“喜欢”;百分之三的同学选择“排斥”;百分之二十二的同学选择“不喜欢也不排斥”;剩下的百分之四持“不关心”态度:第八题“你通常是以什么方式了解各民族传统文化的?”其中:百分之五十四的同学选择了网络电视传媒,百分之十一的同学来源于课堂上老师的传授,百分之十二的同学通过书本了解,剩下百分之二十三的同学通过旅游、参观、展览等方式了解民族文化,说明网络对学生对少数民族知识的了解比较重要;第九题“若您是少数民族,请问你是否依旧保留你的民俗习惯?”其中:百分之十五的同学认为会完全保留,百分之三十四的同学认为会大部分保留,百分之十九的同学认为会只参与重大节日,百分之九的少数民族同学认为自己已经完全汉化,剩下有百分之二十三的同学不是少数民族;第十题“你是什么民族?对自己的民族传统文化了解多少?”其中:汉族比例占据最多,各民族同学列举了“壮族三月三、满族萨满文化”等民俗传统。
(二)结果分析
大连民族大学在校大学生对于包括自然属性、农业生产、语言文字及发展状况在内的少数民族文化风俗常识的了解程度较低。除涉及政治制度的题目外,其余题目的正确率均不超过一半,有的题目甚至未超过10%。
这充分说明了大连民族大学在校大学生少数民族文化风俗习惯常识的匮乏:一方面能够反映出我们学校在校大学生知识结构的缺陷;另一方面,也是更为重要的一方面,能够反映出当代大学生对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渊源及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理解的不到位。
(三)查找原因
通过问卷调查和数据分析后,我们不难看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