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身边的模范环保人物事迹报告——塞罕坝林场建设者”调研报告
环境与资源学院生研2402班倪焕博
一、引言
塞罕坝机械林场位于河北省最北部,内蒙古高原南缘和浑善达克沙地的最前沿。自1962年2月建场以来,塞罕坝机械林场几代人历经52年的艰苦创业、顽强拼搏,在平均海拔1500米,年均气温-1.4℃,最低气温超过-43℃的高寒区内,成功建造出森林总面积112万亩、资源价值超153亿元的世界上最大的人工林,为华北地区筑起了一道坚实的绿色屏障。塞罕坝机械林场先进群体事迹所展现的时代精神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艰苦奋斗、劳动光荣,共筑中国梦的先进榜样,被授予“时代楷模”荣誉称号。塞罕坝林场的建设是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伟大壮举,塞罕坝林场建设者们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和无私奉献的精神,将荒原沙地转变为百万亩林海,创造了荒原变绿洲的人间奇迹,成为当之无愧的模范环保群体。本调研报告旨在深入探究塞罕坝林场建设者们的事迹,总结他们的成功经验,以及他们对环保事业带来的深远影响。
二、塞罕坝林场建设者事迹概述
(一)艰苦创业的开端
1.历史背景
塞罕坝地区在建国初期由于过度采伐和连年山火,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成为一片荒原沙地。风沙肆虐,严重影响周边地区的生态安全和人民生活。
2.早期建设者的挑战
第一代塞罕坝林场建设者们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开始了造林工程。他们面临着高寒、高海拔、大风沙等恶劣的自然环境,住宿条件简陋,物资匮乏。但他们凭借着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意志,一头扎进这片荒原。
不懈的植树造林历程
茫茫塞罕坝,荒原变绿洲。55年来,从一棵松到百万亩林海,从最初的369人毅然上坝到如今的1979人,三代人传承不息,塞罕坝人将荒山沙地变成绿水青山,创造了令世人为之惊叹的奇迹。在塞罕坝140万亩的土地上、成百上千名塞罕坝务林人的奉献奋斗及塞罕坝日益辉煌的绿色事业中,诞生了塞罕坝精神,这是几代塞罕坝人用心血、汗水和生命凝结而成的。
1.技术探索与创新
在造林过程中,建设者们不断探索适合当地环境的植树技术。他们针对塞罕坝特殊的土壤和气候条件,开展了多项育苗造林试验,从树种的选择、育苗的方法到造林的季节和方式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尝试,逐渐摸索出一套成功的造林技术体系。
2.持之以恒的造林行动
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塞罕坝林场的建设者们年复一年地进行植树造林。他们在荒芜的沙丘上一棵一棵地种下树苗,精心呵护,与天斗、与地斗,克服了无数次干旱、病虫害等自然灾害的威胁,使造林面积不断扩大。
(三)生态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1.生态效益的显现
随着森林面积的不断扩大,塞罕坝的生态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森林植被的恢复有效遏制了风沙的侵袭,改善了当地的小气候,增加了空气湿度,减少了水土流失,使得塞罕坝成为华北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同时,森林中生物多样性也逐渐丰富起来,众多野生动物在这里安家落户。
2.经济效益的提升
塞罕坝林场在发挥生态效益的同时,也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林场的木材蓄积量不断增加,为国家提供了大量的木材资源。此外,林场还发展了森林旅游、林下经济等产业,带动了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为当地居民提供了就业机会。
三、塞罕坝林场建设者的精神内涵
(一)奉献精神
塞罕坝是蒙汉合璧语塞罕坝的建设者们放弃了舒适的城市生活,扎根荒原,默默奉献自己的青春和力量。他们中的许多人一辈子都坚守在林场,为了造林事业,牺牲了与家人团聚的时间,忍受着孤独和艰苦,这种无私的奉献精神是他们最宝贵的品质。
(二)艰苦奋斗精神
在塞罕坝建设的过程中,困难重重,但建设者们没有被困难吓倒。他们住马棚、喝雪水、啃干粮,用自己的双手在艰苦的环境中创造出一片绿色的希望。绿色发展是塞罕坝精神的不懈追求,必须生态优先、协同共进。弘扬塞罕坝精神,必须坚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的发展思想把生态环境保护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从一点一滴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这种艰苦奋斗的精神贯穿了整个塞罕坝建设的历程。
(三)科学创新精神
面对造林过程中的各种技术难题,塞罕坝建设者们不断创新。他们积极开展科研合作,引进先进的林业技术和理念,结合当地实际进行改良和创新,使得造林成活率不断提高,为塞罕坝的成功建设提供了技术支撑。
四、塞罕坝林场建设者事迹对环保事业的影响
(一)示范引领作用
2021年8月23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塞罕坝机械林场尚海纪念林。纪念林位于原马蹄坑造林会战区,这是塞罕坝精神的发源地。塞罕坝要更加深刻地理解生态文明理念,再接再厉,二次创业,在新征程上再次建功立业。塞罕坝林场建设者的事迹为全国乃至世界的环保事业提供了一个成功的范例。他们证明了在生态环境遭受严重破坏的地区,通过人类的不懈努力可以实现生态修复和重建。许多地区借鉴塞罕坝的经验,开展自己的生态修复工程。
(二)环保意识的提升
塞罕坝的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