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右互搏圆通自洽
摘要:议论文写作要摆明写作观点,这是最基本的要求,但学生在写作中对这一要求的落实并不到位,经常出现呈现了观点但又好像没完全呈现的情况,论文观点并不明确。在写作中,教师可以借助“虚拟论敌”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化思维,使表达严谨有力,进而收到观点明确的效果。
关键词:“虚拟论敌”;议论文;观点明确
“议论文写作要做到观点明确。”学生对于这句话再熟悉不过。不仅《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学业质量水平中要求“在表达时,讲究逻辑,注重情感,能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从多个角度、多个方面表达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力求做到观点明确,内容丰富,思路清晰,感情真实健康,表达准确、生动”,而且在作文评分细则中对于一类卷作文通常也有“侧重议论的,能紧扣主题形成独到的观点,有层次展开,例证和议论精准、灵动、深刻,情理相融,思维品质突出”这样的要求呈现。但学生在写作中对这一要求的落实并不到位,经常出现“呈现了观点但又好像没完全呈现”的情况,观点不够明确。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虚拟论敌”的方式,引导学生展开议论文写作。
一、理解“虚拟论敌”的运用价值
观点明确似乎比较容易做到,因为学生写作议论文的第一步就是提出观点,并且多数情况下作文题目中就有写作方向的提示。比如,2023年高考语文新课标Ⅰ卷的作文题和2024年九省联考语文卷的几道作文题,材料中提示信息都是较为丰富的。2023年高考语文新课标Ⅰ卷作文材料的最后一句“故事是有力量的”基本明确了观点,学生根据这一核心观点去写作几乎不会出现偏题的情况。
但学生提出观点不等于明确了自己的写作观点。学生习作的片段如下:
不读故事,你怎会知道黛玉那“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的悲凉;或是“看庭前花开花落,望天上云卷云舒”的豁达;又怎能意识到“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豪迈;又或是“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的愁思。一个又一个的故事都赠予我浩大的空间去遐想,去感受每一个作者笔中的思绪。故事并不仅仅是故事,好的故事,可以丰富知识,启迪智慧。
初读文章,“故事”“丰富知识”“启迪智慧”这几处字眼给人们一种感受,这位学生在写作中对于作文材料的要求作出了明确的呼应,可谓观点明确。细读之后,不禁会产生这样的疑问:“花谢花飞花满天”这是故事吗?假设这些是故事,它们是怎样让我们产生遐想的?这些故事又是如何丰富知识、启迪智慧的?这些疑问在作文中没有得到清晰的解答,文章的观点也因此说不上明确了。
如何让观点变得明确,教师可引导学生“在论证中引入‘虚拟论敌’”,这是统编版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四单元《逻辑的力量》在介绍“采用合理的论证方法”时提到的方法。
“虚拟论敌”可以从“虚拟”“论敌”两个概念去理解。“论敌”作为这一偏正结构的中心语,指的是与己方持相反观点的一方,而“虚拟”作为修饰语,明确了这个“论敌”的来源,并非现实生活中真正与自己展开辩驳的某一个人,而是自己在论证自己观点的时候想象出来的一个驳论者。
为什么是“虚拟论敌”?因为我们的写作是单向的,就此一篇,需要在800字的篇幅中把自己的观点尽可能鲜明准确地呈现出来,而不能像真实生活中王安石和司马光般你来我往、唇枪舌剑就“新政”展开多番较量,在驳斥对方观点进一步弥补自己的逻辑漏洞,明确自己的观点。所以“虚拟论敌”其实是我们在议论中对于自己的观点作出全面思考,以使得我们的观点表达更为明确严谨的一种思维模式。
二、认识“虚拟论敌”的运用途径
在表达观点时要思考论述是否存在不严谨的地方,即论据、论证、论点三者之间能否组成圆通自洽的整体。如上文所展示的片段中,尽管作者也提出了“故事是有力量的”这一观点,但“花谢花飞花满天”等诗句并不是故事,这就属于概念上不严谨,导致观点内涵偏差,容易被驳倒,而“花谢花飞花满天”等如何让人产生遐想、丰富知识、启迪智慧,文中又只字未提,在论证上缺乏合乎逻辑的阐述,观点很难站住脚。
(一)借助“虚拟论敌”阐明概念的内涵
借用“虚拟论敌”对中心观点的某一部分进行质疑否定,然后再对质疑做出合乎情理的补充说明,这样观点内涵就会更为清晰明确。以《六国论》为例,苏洵提出了观点——六国破灭,弊在赂秦。可是稍有常识的人都知道,齐、燕、赵三国并未割让土地贿赂秦国,苏洵自然也知道这个道理。于是他借助“或曰”,以“虚拟论敌”的形势对自己的观点展开“六国互丧,率赂秦耶”的诘问,针对这一质疑,苏洵用“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做出合理解释。苏洵在文章中就是借用“虚拟论敌”的方式,对“赂秦”作出了内涵的明确,这里的“赂秦”不单单是割让土地给秦国,更是这一行为带来的“蝴蝶效应”,如此解释,苏洵的观点就变得明确了。
2023年高考语文新课标Ⅰ卷作文材料“好的故事,可以帮我们更好地表达和沟通,可以触动心灵、启迪智慧;好的故事,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可以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