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自由平等的真谛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7.1自由平等的真谛
一、核心素养目标
1、政治认同:崇尚在法治框架和范围内的自由,增强法治意识,树立平等观念。
2、健全人格:了解自由和平等的含义,理解法治与自由的关系,懂得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道理。
3、责任意识:能正确行使自由,践行平等
二、新课讲授
(一)新课导入
多媒体呈现案例:
周某因“打工是不可能的啦等一些言论,在网络上引发巨大争议,在周某出狱后,有多家网红经纪公司希望与其签约。一时间,网红经济背后的流量追逐再次引发业界思考......
接下来,我们就通过“打工是不可能打工的”周某来学习自由平等的真谛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无法治不自由
1、多媒体呈现案例:
在服刑4年半后,出狱的周某坦言,获得了自由,肯定要珍惜,“不会去偷车了。周某感叹外面世界的变化大,镇子上到村里都新修了水泥路,感慨“自由真好”。
思考:周某为什么会发出“自由真好这样的感慨?
学生畅所欲言,教师总结:自由的意义?
①个人角度
拥有自由,不仅能增强个人的幸福感,而且能激发人的活力。
②社会角度
从而推动社会的进步与繁荣。
多媒体呈现案例:
出狱后的周某还对记者表示,就是不想帮别人打工,“没有自由。”,
自己现在更愿意在家务农,“踏踏实实做人。那做什么是完全自由的呢?
教师总结:自由不是为所欲为,它是有限制的、相对的。必要的限制是对自由的保护。无限制的自由只会走向自由的反面,导致混乱与伤害。
多媒体呈现案例:
“打工是不可能的啦,这辈子不可能打工的。做生意又不会做,就是偷这种东西才可以维持得了生活这样子。”。正是凭借这样一番惊世骇俗的言论,周某走红网络。从中可以看出,“不可能打工也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不少人的心声。
你怎么看待周某这番言论?
学生回答:无论现实世界还是网络空间,自由都是法律之内的自由。自由主要指人们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依照自己意志活动的权利。
教师追问:法治与自由的关系是什么?
小组代表回答:法治与自由相互联系,不可分割。一方面,法治标定了自由的界限,自由的实现不能触碰法律的红线,违反法律可能付出失去自由的代价;另一方面,法治是自由的保障,人们合法的自由和权利不受非法干涉和损害。法治既规范自由又保障自由。社会生活中,有边界才有秩序,守底线才享自由。
目标导学二:法眼看平等
活动:思考:请用身边的实例与同学分享自己对平等的认识?
学生畅所欲言,教师总结平等的含义:
在法律意义上,平等具有两层含义:一是同等情况同等对待;二是不同情况差别对待。
多媒体呈现图片:
提问:结合上述材料,分析这些做法的意义。
提示:①平等是人类的崇高理想,是社会发展的永恒主题。
②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也是社会主义法律的基本原则之一。
多媒体呈现相关法条:
思考:有人认为,有突出贡献的“能人”犯罪可以“法外开恩”,准其“戴罪立功”,你觉得呢?
学生提示: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小组探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内涵
(1)任何公民,都一律平等地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各项权利,同时必须平等地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各项义务。
(2)我国公民的合法权益一律平等地受到法律保护,违法或犯罪行为一律平等地依法予以追究。
板书设计:
课堂小结
本节课的内容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自由和平等的要求,青少年要树立正确的自由观、平等观。本节课可以结合视频和生活中的真实案例,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由和平等,为下节课的内容打下基础。
2犯罪与刑罚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七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第十一课《犯罪与刑罚》教学设计
课时:1课时
教材版本:部编版七年级下册
一、教学目标:
1.政治认同: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对犯罪的惩治与预防作用,增强对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认同。
2.道德修养:认识犯罪行为对个人与社会的道德危害,培养明辨是非、抵制不良诱惑的能力。
3.法治观念:掌握犯罪的基本特征及刑罚种类,树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治意识,学会用法律武器维护权益。
4.健全人格:培养理性判断能力,形成遇事依法解决的思维方式,增强抗挫折能力。
5.责任意识:明确公民守法护法的责任,积极参与法治宣传,
预防青少年犯罪。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犯罪的三个基本特征(社会危害性、刑事违法性、刑罚当罚性);我国刑罚的主刑与附加刑分类。
难点:理解犯罪与其他违法行为的本质区别;刑罚的预防与教育功能。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案例激趣,引发思考
活动1:播放短视频《少年犯的真实故事》(改编自真实案例,展示青少年因冲动犯罪后的悔恨与法律后果)。
提问:
视频中的行为属于一般违法还是犯罪?为什么?
国家为何要对犯罪行为进行严厉惩处?
设计意图:通过真实案例引发情感共鸣,初步区分违法与犯罪,渗透法治观念与责任意识。
(二)新课讲授
1.犯罪的定义与特征
活动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