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指向统编必修教材的随文写作教学策略.docx
文件大小:39.47 KB
总页数:4 页
更新时间:2025-05-23
总字数:约2.55千字
文档摘要

指向统编必修教材的随文写作教学策略

随文写作,顾名思义是将写作与阅读教学结合起来的一种写作方式。在阅读文本中,学生习得操作性较强的写作方法,教师及时布置写作任务,有效融入写作之中。这种寫作方式可以将“读”与“写”形成比照、共融,实现“阅读知识——阅读能力——写作能力”的转化。

统编版语文教材以学习情境为载体,灵活地设计“阅读与鉴赏”“梳理与探究”“表达与交流”等语文学习活动,提升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拟结合统编版必修教材谈一谈“随文写作”的价值及实践策略。

一、“随文写作”在语文教材中的价值

统编版语文必修教材围绕18个语文学习任务群展开,注重整合情境、内容,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同时,每一个单元结合学习任务群的内容,都安排了写作任务,旨在淡化单一性写作训练,让各学习任务群的学习与写作教学有效融合。基于此,教师紧扣教材编写体例、学习任务群内容、单元学习任务,有效融入随文写作就具有了一定的价值。

(一)培养学生“读写”双向流转的能力

(二)形成有效的系统性读写训练

阅读和写作是一个循序渐进、动态发展的过程。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一以“理想信念”“责任担当”为理念,细化出了“青春激扬”“劳动光荣”“中华文化诗词”“心灵归属”等人文主题,落实语文素养的同时充分发挥语文教材立德树人的作用。“随文写作”可以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教材中文本的深刻意蕴,促进学生由浅入深、由局部走向整体的研究文本,实现对阅读与写作的系统性训练。

(三)有利于学生高阶思维能力的形成

无论阅读还是写作,高中生的思维都应该由浅入深,从低级走向高阶。教材要求学生通过自主语言实践活动,积累言语经验的意义和价值。无论是单篇阅读学习还是单元学习任务,都具有一定的挑战性、综合性。“随文训练”具有及时的特点,可以让学生的写作兴趣逐步提升,学生体会到写作的快乐,激发学习的内驱力。同时,结合单元主题以及个性化文本,教师有效设置随文阅读任务,可以真实可感地让学生在情境活动中完成写作任务。学生借助随文写作的方式,可以将散落在文本中的问题不断地汇集成串,最终串成项链、织成锦缎。

二、统编版教材的“随文写作”教学实践

“随文写作”在教材中具有以上价值和意义,那么如何有效地实施呢?拟从读写情境设置、读写生成性支架的搭建、读写有效测评等方面谈一谈具体的实施策略。

(一)依托教材单元任务,设计读写情境

写作是作者表达自我内心的过程。作者需要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不断与文字、内心进行真诚的对话,从而写出个性化的文章。同时,在阅读过程中,学生能够不断对文本进行信息的筛选、提取、整合,从而个性化地表达出自己独特的感受。从阅读与写作的过程上讲,二者都是一个自我认知、自我体验、自我展现的过程。因此,教师需要依据单元学习任务,设置有效的读写情境,让学生入情入境地表达出真实的自我。比如,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上)第一单元的人文主题为“青春情怀”,单元写作任务为“学写诗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以本单元“诗歌阅读与鉴赏”为依托,有效设置读写情境。笔者执教时设计了以下情境任务:

针对上述情境,教师需要进一步细化读写任务,引导学生通过深入阅读,展开有效写作。具体为:1.阅读教材中的四首诗歌,从诗歌的形象、意象、韵律、情感等方面品味诗歌,并选择其中一首撰写600字左右的文学短评;2.学习四首诗歌的语言以及情感表达方式,仿照其中一首诗歌的语言形式进行创作;3.根据同学们所写的诗歌,选择五首并为其编写一段串台词,要求体现出诗歌的内容和主题。

上述情境有效地将文本语境转化为写作情境,让阅读与写作实现了有效的转化,实现了以“境”来促“情”。

(二)搭建读写支架,实现有效融合

随文写作是基于阅读的内容、目标而设计的一种写作训练方式。在这其中,教师需要依据统编版必修教材单篇文本或者学习任务群目标的设置各类表达支架,帮助学生实现阅读与写作共融。

搭建读写支架,让阅读成果不断外化。统编版学习任务中设置提示性支架阅读材料,教师可以将之与写作有效结合,让阅读成果不断呈现出来。比如,在进行《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时,教师可要求学生写一写《乡土中国》的意义和价值。但是,学生受到阅读认知的局限,往往无从说起,也无法下笔。这时,教师可以联系文本中的提示性文本《全球化与文化自觉》中费孝通的语句:“首先对于自己的乡土文化要有所认识,认识不是为了保守它,重要的是为了改造它,正所谓推陈出新。”

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联系现实,让学生写一写“差序格局”的意义和价值。笔者执教时展示了如下画面:

农民工为了生活不得不奋力挤进火车,在居无定所的城市边缘忙碌的场景;儿歌中孩子称呼外婆、外公时加上“外”来区别爷爷、奶奶等等。

学生依据阅读支架,重新梳理作品中的相关概念,从而形成自己的观点。比如,有的学生写道:“每个人都有许多不同的圈子,每一个人都是他所在的圈子中心。‘差序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