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黄昏渐远渐浓 意蕴愈品愈深.docx
文件大小:39.36 KB
总页数:4 页
更新时间:2025-05-23
总字数:约2.31千字
文档摘要

黄昏渐远渐浓意蕴愈品愈深

摘要:《君子于役》是《诗经》艺术形式的典范之作,诗篇风格充分体现了《诗经》“思无邪”的特点。从行役诗角度看,“黄昏晚景图”衬托出主人公的悲苦境地;从爱情诗角度看,黄昏景象巧妙地铺垫了主人公情感在岁月中的沉淀与升华。语言质朴恬淡,意蕴深远。运用赋、比、兴的创作手法使得叙事简洁、抒情悠长。

《君子于役》是《诗经·王风》中的一首民歌,所抒写的人物虽命运悲苦却不痛苦消沉,而是以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从正面宣扬了儒家的人伦教化观。作品以乐景写哀情,体现出“哀而不伤”的“中和”主题。在刻画人物形象上采用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展示了质朴自然的语言风格、人物情感饱满又张弛有度,富有和谐之美。这首诗最能体现《诗经》温和、敦厚、朴实的“思无邪”的特点。

一、“哀而不伤”的“中和”主题

《诗经》中的《君子于役》既是行役诗也是爱情诗。《君子于役》描写的是周朝衰败之后,战争频繁、徭役沉重,人民生活颠沛流离。诗中丈夫服役杳无音讯,妻子独自肩负生活重担,离别相思之苦无以言表。诗篇三言两语勾勒出人物细腻曲折的情感世界。人物的情感表现不论是从行役诗的角度、还是从爱情诗的角度都很符合《诗经》“哀而不伤”的特点。

(一)一景三重悲

《诗经》行役诗篇大多直接描写战争的残酷、征夫思妇的悲苦生活。《君子于役》没有直接描写战争,也没有直接描写役夫的艰难和思妇的凄苦,而是借黄昏一景含蓄映衬出农家思妇身上的三重悲苦:执着思念之悲苦、生活艰难之悲苦、悲剧时代之悲苦。

作者对三重悲苦的描写采取以乐景写哀情的表现手法,用黄昏、思念给人以美感的意象来写悲苦之情,看似轻描淡写,却尽是无奈与沉重。作者没有渲染悲苦,而是将人物的悲苦收敛于思念之中,“哀而不伤”,呈现出含蓄、和谐的“中和”之美。

(二)情深无怨尤

《君子于伇》是《诗经》中最靓丽的爱情诗,诗中女主人公对爱情忠贞、执着的形象成为历代爱情诗的原型和母题。这首诗的独特之处不仅在于描绘出了主人公对爱情的忠贞、执着,而且还刻画出了主人公在苦难中始终对生活心存希望、积极向上、坚韧不拔的可贵品质。

《君子于役》对爱情的抒写含蓄、朴素,没有多余的重墨渲染,用农村最常见的生活场景映衬人物的情感世界,质朴而自然。人物温和、敦厚、朴实,符合儒家人伦教化的标准,《诗经》“思无邪”的特点在这首诗上表现得恰到好处。

二、“质而不野”的“王风”语言

《君子于役》语言质朴、平淡自然,用词朴实、富于变化,细品其中韵味却深远悠长。

(一)语句朴实单纯而内蕴丰厚

《君子于役》文辞质朴、短小洗练。白描式语句像是主人公发自内心的独白,简朴如人,却韵味浓厚。

(二)用词直白自然而意蕴尽出

《君子于役》中用词直取生活口语,了无斧凿之痕。“埘”“桀”“下来”“下括”都是农家口语的直接呈现,农村生活图景跃然纸上,质朴善良的思妇形象亲近可感。另外,用词简中有变,表意细腻曲折。“埘”,指墙壁上挖洞做成的鸡舍;“桀”,指鸡栖的木桩,鸡的习性是冬天进窝夏天栖木。作者对农村生活非常熟悉,敏锐地捕捉到了农村家禽的习性,巧妙地借“埘”“桀”的变化提示时间的推移。“鸡栖于埘”“鸡栖于桀”时间从冬至夏,展现出同是黄昏一景冬夏两幅晚归思妇图,表现思妇每每鸡息于巢、牛羊归圈,暮色渐浓思情渐长,思念心境历经冬去春归又至夏。仅一字换景移情,使读者能从中观看“景”,感受“情”,领悟“意”,意境深远。

《君子于役》语言的美不仅在于用词。精炼直白、句式简洁,更在于其用最淳朴的语言抒真情写实景,用农户习以为常的口头语诉说人物心底的话,形成了朴实淳厚的语言风格。文章充分体现了《诗经》语言“质而不野,浅而不俗”的风格特点。

三、“文之异辞”的“赋比兴”手法

《君子于役》是《诗经》艺术形式的典范之作,在艺术表现手法上采用了《诗经》惯用的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叙事简洁、抒情悠长,情景交融、意蕴深远,充分体现了《诗经》委婉、含蓄的“中和”之美。

(一)直白的铺赋

赋是《诗经》最常用的创作手法,一般叙事性、描述性较强的诗篇,多用铺赋手法。赋在表达方式上表现为直接叙事抒情。

(二)深婉的比兴

《诗经·国风》中比、兴手法的运用俯拾皆是,而且形式多样。比、兴手法的运用能引发联想、想象,委婉而生动地抒情,大大丰富了诗歌的韵味。

《君子于役》“比”手法的运用体现在用鸡、牛、羊比夫君。言外之意是人还不及禽畜,禽畜晚上尚且归来,人却不见踪影。写出主人公思夫的情感,巧妙借用黄昏景象勾起情思,是绝妙的“兴”的手法。那个捡着菜儿,唤着鸭儿,又一瞬间怅然若失,望着远山出神,低眉拢发间孤单、美丽、楚楚动人的思妇形象清晰可见。人和景浑然一体,温馨和悲凉形成鲜明对比,又和谐地融入到思妇的深情里。南宋李仲蒙言:“索物以托情谓之比,情附物者也。触物以起情谓之兴,物动情者也。”《君子于役》比兴手法言物亦是旨在言情。

唐代孔颖达《毛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