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2025“隐患排查治理年”行动方案.docx
文件大小:18.7 KB
总页数:7 页
更新时间:2025-05-23
总字数:约3.49千字
文档摘要

2025“隐患排查治理年”行动方案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安全生产的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参照有关上级《2025“隐患排查治理年”行动方案》的要求,集团公司结合年度重点工作计划制定行动方案,全面排查治理事故隐患,推进重大事故隐患动态清零,深化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坚决稳定安全生产形势,以高水平安全保障集团公司高质量发展。

一、工作内容

各单位要坚持“防”字在先、“严”字当头、“实”字为本,结合本单位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任务与工作实际,强化源头防控,实施系统治理,做深做细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工作。组织开展2025“隐患排查治理年”行动,全面深入排查,精准查找问题隐患,提升安全防范能力,聚焦重点项目、重点人员和重大事故隐患,严格督促问题隐患闭环整改,做到“措施未落实不放过、问题未解决不放过、隐患未消除不放过”,攻克一批长期制约安全生产工作的难题,高效推进重大事故隐患动态清零,显著提高隐患排查整改质量,有效防范各类生产安全事故,推动高水平安全与高质量发展的良性互动。

(一)积极行动,全面排查治理各类安全生产问题隐患。

各单位要开展全面深入排查,全面掌握安全风险等级、生产安全事故等情况,实行分级分类管理,摸清隐患底数,建立本单位隐患排查治理台账,做到隐患治理责任人、措施、资金、期限、应急预案“五落实”。

1.危险作业排查。各单位要对起重吊装、爆破、动火、临时用电、电气焊、高空作业等特殊作业,地下挖掘、建设工程拆除作业,临近高压输电线路、输气管线,公路交通运营保护区作业,有限空间作业等各类危险作业事故隐患进行全面排查,严格执行相关行业作业管理规定及本单位作业管理制度。

2.重要工程排查。各在建项目要聚焦地下工程、桥梁隧道工程、大跨度建筑工程、临水临崖临坡基础设施等重要工程,从图纸设计、建材质量、施工流程等方面入手,压实勘察、设计、建设、施工、监理、试验检测等全链条责任,从源头提升工程质量,遏制各类事故。重点关注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工程、道路桥梁建设工程、楼房建筑建设工程,确保工程质量安全。

3.敏感时间节点排查。各单位在重大节假日、重大活动等重要敏感时间节点,要全面排查事故隐患,严格落实责任主体,强化安全防范措施。在举办大型活动期间,提前做好安全隐患排查和应急准备工作,确保活动安全顺利进行。要全面落实二级单位季度检查与重点项目月度检查机制,在建项目部必须严格开展周安全检查与日安全巡检,确保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机制得到有效落实。

(二)加强培训,全面提升隐患排查治理能力。

各单位要针对主要负责人、班子成员、部门负责人、安全生产管理人员、特殊作业人员等重点人员,深入宣传2025“隐患排查治理年”的任务要求,全面、精准地开展关键人群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培训,强化安全生产责任意识,提升隐患排查治理能力。

4开展基层管理人员测评。组织开展基层安全监管能力测评与培训工作。定期对各单位主要技术和管理人员、项目部主要负责人、工程技术人员、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开展安全专业技术测评,确保相关人员熟悉掌握行业领域安全技术标准与规范,从而提升对事故隐患的识别与治理能力。

5.优化特种危险作业管理。各单位要严抓特种作业人员与危险作业管理,施工期间特种作业人员必须严格落实持证上岗,动火、爆破、受限空间等危险作业必须执行作业许可管理。

6.专家服务指导帮扶。各单位可结合实际需要,针对基层技术力量薄弱、专业问题把握不准等短板,精心挑选聘请高水平安全专家,围绕2025“隐患排查治理年”开展服务帮扶,坚持“找真专家、真下基层、真查隐患、促真整改、营造真氛围”,指导开展排查治理隐患。

7.利用安责险深度参与隐患治理。各在建项目按照法律法规的相关要求,结合实际需要充分发挥项目所购安责险服务在隐患排查治理中的作用,充分利用行业领域专家及专业技术服务机构参与排查整治工作,加大支撑保障力度,提高隐患排查整治专业性。

(三)严格管理,持续推进重大事故隐患动态清零。

各单位要针对实际情况科学制定重大事故隐患整改措施,明确整改时限,落实整改责任,严格整改闭环。

8.深入基层排查。各单位要坚持深入基层一线,切合实际需要,熟练掌握公路工程与房屋市政工程等企业业务密切相关行业领域内重大事故隐患判定标准,做到“会查隐患、真查隐患、查真隐患”。以季、月、周为排查频率,建立排查记录和反馈机制,及时解决存在的问题。

9.制定检查标准清单。各单位要根据企业施工业态,参照行业主管部门发布的重大事故隐患判定标准,重点完成隧道工程、桥涵工程、路基工程、桩基及基坑工程、脚手架工程、模板支架工程、建筑起重机械等专项领域检查标准清单,为企业内部重大事故隐患检查提供标准依据。

10.加强标准解读。各单位要加强对法律法规标准、重大事故隐患判定标准的解读,及时组织培训会议等活动,宣贯落实重大事故隐患判定标准;对于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