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15-1《谏太宗十思疏》教学设计 高一语文下学期同步教学设计(统编版必修下册).docx
文件大小:28.38 KB
总页数:5 页
更新时间:2025-05-23
总字数:约3.45千字
文档摘要

15-1谏太宗十思疏

课题:15-1谏太宗十思疏

课时

1

授课年级

高一

教材

分析

《谏太宗十思疏》是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八单元的经典文言文篇目。从文学价值上看,文章语言凝练,善用排比、对偶等修辞,如“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极具语言之美。思想内涵上,以“居安思危,戒奢以俭”为核心,提出“十思”建议,体现了魏征对国家政治的深刻洞察和治国智慧,有助于学生理解古代政治文化。在教学地位上,它是培养学生文言文阅读、思维和文化素养的重要载体,能让学生巩固文言知识,提升阅读理解和翻译能力,同时学会用批判性思维分析作品的思想内容和现实意义。

教学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积累“信、诚、下、本、简、安、固、终、以、而、其”等实、虚词,把握文言句式,提高翻译能力,学习优美语言表达,体会修辞效果。

思维发展与提升:运用批判性思维分析论证结构和方法,如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等,理解魏征观点阐述的层层深入,培养逻辑思维和辩证分析能力,思考古代治国理念与现代社会的联系。

文化传承与理解:了解唐朝历史背景及唐太宗与魏征的君臣关系,感受古代士大夫心怀天下、敢于直谏的精神,认识“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历史和现实价值,增强文化认同感和传承意识。

审美鉴赏与创造:欣赏文章结构美和语言美,体会魏征的理性之美和智慧之美,引导学生形成自己的审美体验和评价,尝试进行文学创作和表达。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文意,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梳理写作思路,把握“十思”内容和内涵,理解主旨;分析论证方法,如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等,体会其作用。

教学难点:理解文中抽象的政治理念和思想观点及其对现代社会的启示;体会魏征进谏的语言艺术和智慧;引导学生将文章思想与现实生活结合,进行批判性思考和创新性应用。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新课讲解

一、导入新课

活动设计:

故事引入:讲述唐太宗与魏征之间的一个小故事,如“以人为镜”的故事,激发学生兴趣,引出课题《谏太宗十思疏》。

故事梗概:唐太宗曾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征没,朕亡一镜矣。”通过这个故事,让学生感受到魏征在唐太宗心中的重要地位,以及他敢于直谏的精神品格。

目标展示:明确本课学习目标,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学习目标:

积累重点文言知识,掌握文中重要实词、虚词及特殊句式的用法。

理解文章主旨,把握“十思”的具体内容及现实意义。

体会魏征的劝谏艺术,领悟其忠心耿耿、敢于直谏的精神品格。

增进对唐代谏议制度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与传承。

设计意图:

通过故事引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为接下来的学习做好铺垫。

明确学习目标,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明确的方向和动力。

二、新课教学

活动设计:

初读感知: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标注生词难句,教师巡视指导。

学生分组讨论,互相交流阅读感受,尝试解决初步遇到的问题。

字词讲解:

选取文中重点字词,结合注释和例句进行讲解,确保学生理解。

通过多媒体展示相关字词的图片、视频等,增强直观感受。

段落分析:

分段讲解,重点分析每段的核心内容及“十思”的具体内容,引导学生理解其深层含义。

通过思维导图或板书,帮助学生梳理文章结构和逻辑关系。

第一段:

以“固本浚源”为喻,说明“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重要性。

引导学生理解“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理”的反面设喻手法。

分析“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的反问句作用,强调“德义”对国君的重要性。

第二段:

总结历史经验,从创业守成、人心向背等方面论述“居安思危”的道理。

分析“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的历史规律。

通过“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的比喻,强调民心的重要性。

第三段:

提出“居安思危”的具体做法,即“十思”,核心是“正己安人”。

逐一分析“十思”的具体内容,如“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等。

引导学生理解“十思”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其在国家治理中的重要作用。

逻辑梳理:

通过思维导图或板书,帮助学生梳理魏征的谏言逻辑,理解其论证过程。

引导学生分析文章中的比喻论证和正反对比论证手法,体会其生动形象、说理透彻的特点。

情境模拟:

选取文中一段谏言,组织学生分角色朗读或表演,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引导学生思考,如果自己是唐太宗,会如何对待魏征的谏言,从而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

现代启示:

引导学生将“十思”的启示应用于现代生活,探讨其在现代社会中的具体体现及其意义。

通过案例分析,如腐败问题、资源浪费等,引导学生分析魏征谏言的现代适用性。

拓展延伸:

推荐学生阅读《贞观政要》等相关历史文献,进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