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2变形记(节选)
课题:14-2变形记(节选)
课时
1
授课年级
高一
教材
分析
《变形记》是20世纪现代主义文学的经典之作和表现主义的代表作。在教材中,它以独特的荒诞情节和深刻的主题,为学生打开了理解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大门,有助于学生全面了解世界文学的发展和变化,开拓视野,理解和尊重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内容上,小说讲述了小职员格里高尔?萨姆沙突然变成一只甲虫后,被家庭和社会逐渐抛弃,最终孤独悲惨死去的故事,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人关系的冷漠,以及人被异化为“非人”的生存现状,反映了现代人的困惑与绝望,展现了人的异化这一重要主题。艺术特色上,运用了荒诞、变形、象征表现手法,以主人公变成甲虫这一荒诞情节为开端,却在细节描写上保持高度的真实,使读者在荒诞的故事中感受到现实的真实与残酷,对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和对不同文学风格的理解具有重要意义。
教学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理解并鉴赏《变形记》独特的语言风格,体会其象征意义及表达效果;了解卡夫卡的写作背景和语言特点,能够通过文本分析,准确概括情节、分析人物形象,并运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作品的理解与感悟。
思维发展与提升:通过分析格里高尔变形后的遭遇和心理变化,以及家庭成员对他态度的转变,培养批判性思维和深度解读文学作品的能力;引导学生思考小说荒诞故事背后的象征寓意,领会寓真实于荒诞的隐喻表现手法,提升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思维能力。
审美鉴赏与创造:引导学生欣赏《变形记》中的荒诞美学,理解极度夸张以及怪诞离奇的表现手法,感受小说荒诞情节和真实细节相统一的艺术魅力;让学生能够从作品中体会到作者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和对人性的探索,培养独特的审美情趣和对现代主义文学的审美鉴赏能力,激发在文学欣赏和创作中的创新思维。
文化传承与理解:加深学生对现代主义文学的认识,了解其产生的社会背景、思想内涵和艺术特点,理解《变形记》在西方文学史上的地位及其所反映的社会文化现象;引导学生思考作品所揭示的西方现代社会“现代人的困惑”问题,异化、孤独、社会冷漠,培养对不同文化的理解与包容,同时引发对现实生活中类似问题的关注和思考,传承和弘扬优秀的文化精神,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小说所揭示的西方现代社会“现代人的困惑”问题,异化、孤独、社会冷漠,引导学生思考这些问题在现实生活中的表现和影响,培养学生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思考能力;理解小说中荒诞情节背后的象征意义,把握作品通过荒诞手法表现真实生活的艺术效果,体会作者何运用荒诞的故事来传达深刻的主题思想。
难点:赏析小说中富有特色的人物刻画,尤其是格里高尔变形后复杂的心理变化,以及家庭成员态度转变背后的原因,深入理解人物形象所代表的社会意义;领会寓真实于荒诞的隐喻表现手法,理解作者为何采用这种独特的创作手法,以及这种手法对表现主题和增强作品艺术感染力的作用,这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文学素养和对现代主义文学的理解基础。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新课讲解
一、课前导入与背景介绍
活动设计:
导入话题:
通过提问引发学生兴趣:“你们有没有想过,果有一天你醒来发现自己变成了一只动物,会是什么感觉?”
展示一些与变形相关的艺术作品或故事片段,希腊神话中的西西弗斯的故事,来引起学生的思考和共鸣。
作者简介:
介绍卡夫卡(1883—1924),奥地利小说家,现代派文学的鼻祖,现代主义文学的主要奠基人之一。
强调卡夫卡一生坎坷,三次订婚又三次解除婚约,没有自己的家庭,但他勤奋写作,作品影响深远。
背景介绍:
讲述《变形记》的创作背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欧洲,经济萧条,社会动荡,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解释“异化”的概念,即个体与社会之间的一种可怕关系,个体逐渐失去自我,成为“非人”。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引发他们对“变形”这一主题的深入思考。
通过作者简介和背景介绍,为学生理解作品提供必要的背景知识,帮助他们更好地把握作品的内涵。
二、初步阅读与整体感知
活动设计:
自主阅读:
学生自主阅读《变形记(节选)》,理清故事线索和情节发展。
教师提供阅读指导,关注人物描写、情节转折关键点。
情节梳理:
引导学生梳理小说的情节线索,明确双线结构:格里高尔变成甲虫成为累赘,绝望而死;家里亲人从惊慌愤怒到逐渐憎恨,最终把他弄走。
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归纳出情节的三部分内容:格里高尔发现自己变成甲虫、格里高尔的甲虫习性及成为全家累赘、家人打工挣钱并赶走格里高尔。
整体感知:
通过提问和讨论,让学生分享对作品的初步感受和理解。
引导学生思考:格里高尔为什么会变成甲虫?家人对他的态度变化反映了什么?
设计意图:
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和信息提取能力。
通过情节梳理和整体感知,让学生初步把握作品的内容和主题。
三、深入分析与理解
活动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