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谏逐客书
课题:11-1谏逐客书
课时
1
授课年级
高一
教材
分析
《谏逐客书》是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五单元的经典文言文。文章出自秦朝政治家、文学家李斯之手,通过论述逐客政策的弊端,展现了作者对国家兴衰的担忧和对人才的重视。在语言上,文章用词精准、句式整齐,体现了古代散文的语言之美和逻辑之严密。结构上,开篇提出观点,接着以史实为论据进行论证,最后得出结论,层次清晰。内容上,涉及秦国的历史和政治,有助于学生了解秦朝统一六国前的历史背景和政治形势,同时,也能让学生认识到人才在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对培养学生的历史观和人才观具有重要意义。
教学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积累文中的文言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如“以”“于”“之”等虚词的用法,“西取由余于戎”等状语后置句,提高文言文阅读和翻译能力,能够准确理解和运用古代汉语进行交流和写作。
思维发展与提升: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论证思路和方法,如对比论证、举例论证等,培养批判性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学会从多角度思考问题,深入理解文章的思想内涵,并能运用所学的论证方法进行写作练习。
文化传承与理解:让学生了解《谏逐客书》的历史背景、作者李斯的生平及政治主张,认识古代政治文化和人才观念,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文化自信,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审美鉴赏与创造:品味文章的语言艺术,欣赏排比、对偶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体会文章的气势和韵律之美,培养学生对古代散文的审美情趣,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引导学生尝试进行文学创作。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文中的文言实词、虚词及特殊句式,如“来丕豹、公孙支于晋”中的使动用法,“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中的判断句等,这是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理解作者的论证思路和方法,如文章如何通过列举秦国四代君主重用客卿的史实来论证客卿对秦国的重要性,以及运用对比论证将秦王对物和对人的态度进行对比,突出逐客的错误。
教学难点:理解李斯的政治观点和思想,包括他对秦国统一天下的战略思考以及对人才的重视和利用等,这需要学生对秦朝的历史和政治有一定的了解。体会文章的劝谏艺术,李斯如何在言辞恳切的同时又能巧妙地说服秦王改变主意,这需要学生深入理解文章的语言和结构,以及当时的政治形势和秦王的心理。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新课讲解
一、导入新课
活动设计:
导入语:
“同学们,我们常说‘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今天我们将一起走进一篇经典名篇《谏逐客书》,看看这篇奏章是如何通过雄辩的言辞,劝谏秦王广纳贤才,成就统一大业的。”
背景介绍:
通过PPT展示秦国的历史背景和李斯的生平,简述“郑国渠”事件:
“秦国为了统一天下,广揽人才。韩国为了削弱秦国的势力,趁秦国招揽人才之际,派水利专家郑国入秦,企图通过让秦国修长达三百余里灌渠的方式来耗费财力。计谋败露之后,秦国的宗室大臣污蔑客卿都不可靠,纷纷要求秦王驱逐客卿。公元前237年,秦王下令驱逐在秦的六国客卿,李斯亦在被逐之列。在被勒令出境的途中,李斯写下了《谏逐客书》一文,指出驱逐客卿是错误的,劝阻秦始皇不要逐客。”
设计意图:
通过导入语和背景介绍,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和好奇心,为后续学习做好铺垫。
二、作者及写作背景介绍
活动设计:
作者简介:
通过PPT展示李斯的生平及主要成就:
“李斯(?—前208年),战国时期楚国上蔡(今河南上蔡西南)人,是秦代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少时与韩非一起跟从荀子学习帝王之术,后来入秦,得到秦王器重。秦统一以后,官至丞相,积极主张废诸侯,行郡县,统一文字和度量衡,改革典章制度。”
写作背景深入:
结合“郑国渠”事件,详细分析李斯写作《谏逐客书》的背景和动机:
“在被逐出境的途中,李斯深感秦国驱逐客卿的决策是错误的,这不仅会削弱秦国的国力,还会使秦国失去统一六国的机会。因此,他写下这篇奏章,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的方式,试图说服秦王收回逐客令。”
设计意图:
通过详细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的内容和写作意图,为深入解读课文打下基础。
三、初读文本与梳理行文思路
活动设计:
初读文本:
学生自主阅读《谏逐客书》全文,边读边标注重点词语和句子,理解文章大意。
梳理行文思路: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PPT展示的行文思路图,分析文章的层次结构和主要观点:
第一段:提出中心论点,指出逐客主张是错误的,并通过举例论证客卿对秦国的贡献。
第二段:以秦王之所好类比,直击逐客之过,指出秦王重物轻人的做法不是成就霸业的人所为。
第三段:阐述“王者不却众庶”的好处和今人逐客的荒唐,从正反两方面深入论述逐客的极端错误。
第四段:强调逐客的严重后果,与篇首呼应,得出结论。
设计意图:
通过初读文本和梳理行文思路,帮助学生初步把握文章的结构和主要观点,为后续深入解读文章打下基础。
四、文本探究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