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逆向设计赋能大单元教学从知识拼图到思维生长的跨越.docx
文件大小:25.8 KB
总页数:8 页
更新时间:2025-05-23
总字数:约4.32千字
文档摘要

第PAGE页码2页/总NUMPAGES总页数5页

逆向设计赋能大单元教学——从知识拼图到思维生长的跨越

在日常教学里,我们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难题,这些难题阻碍着学生对知识的深度理解和灵活运用。通过研读《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前四章,并结合自身教学实践,我想和大家分享逆向设计赋能大单元教学的探索,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展开:探寻症结、逆向转型、学科深耕、理念蝶变。

一、探寻症结,剖析大单元教学迷障与教学困境

在传统大单元教学中,存在一些普遍问题,英语学科也有其独特的挑战。

(一)知识碎片化

各学科教学中,知识点孤立、缺乏整合的情况较为常见。学生就像在拼一幅没有完整图案的拼图,只能机械记忆和操练单个知识点,难以形成对知识的全面认知。以英语学科七年级上册Unit6“ADayintheLife”单元为例,如果教学只关注时间表达词汇和一般现在时等语法点的机械练习,学生虽然能掌握“getup,havebreakfast,gotoschool”等词汇拼写和一般现在时句子结构,但无法深入探究不同人物生活安排背后的文化和生活方式,导致知识理解零散、肤浅,难以将这些词汇和语法运用到真实生活情境中,更无法构建对整个单元主题的系统认知。

(二)评价单一化

传统教学评价多以标准化测试为主,侧重知识记忆与再现,忽视学生能力素养的发展。这种单一的评价方式,就像用一把尺子衡量所有学生的能力。在英语学科中,写作评价往往只看重语言准确性,如词汇拼写、语法结构是否正确。在“ADayintheLife”单元写作中,学生若只是简单罗列活动与时间,缺乏对生活安排合理性的思考和自身文化背景的体现,却因语言准确得高分,这与真实语言运用能力要求脱节。在真实语言交际中,不仅需要准确表达,还需要具备批判性思维和文化意识,能根据不同语境和目的进行有效沟通。

(三)思维浅表化

各学科教学常停留在信息提取层面,未能有效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跨学科认知能力。在英语学科阅读后活动中,常是回答细节问题,如“WhattimedoesLiMinggetup?”学生仅从文中提取信息作答,缺乏对文章深层次含义的批判理解,如对不同人物生活方式的评价思考。同时,跨文化内容教学也只是简单介绍西方生活习惯,学生无法深入探究不同文化的异同,跨文化认知流于表面。这使得学生面对复杂问题和多元文化时,缺乏深入分析和独立思考的能力,难以形成自己的见解。

二、逆向转型,构筑逆向设计的三维革新之路

针对上述痛点,逆向设计提供了有效的解决办法,其核心是从教学目标、评估设计和学习活动三个方面进行重构。

(一)目标逆向校准

依据“理解六侧面”解构学科核心素养,从知识掌握转向能力素养培育。以“ADayintheLife”单元为例,旧目标是让学生掌握描述日常活动的词汇和句型,新目标则升级为学生能解释不同人物一天生活安排背后的个人习惯、文化背景等因素;能根据自身生活实际,应用所学语言知识合理规划自己的一天,并用英语描述;还能从多视角对各种生活方式进行评述,提出见解和建议,培养批判性思维和跨文化交际能力。(根据七上U6的大单元教学设计案例来分析)这样的目标设定,让学生不仅学会词汇和句型,更能运用这些语言工具理解、分析和表达更深层次的内容,提升综合素养。

(二)证据系统建构

构建三阶评估链,全面考查学生学习成果,确保教学目标达成。(根据七上U6的大单元教学设计案例来分析)在“ADayintheLife”单元,设计“我的一天”英文演讲作为表现性任务,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创新能力;过程性证据包括小组讨论交流记录、课堂活动表现,如讨论不同人物生活安排时的参与度和观点提出,课堂活动中词汇句型的运用等,考查知识应用和实践能力;基础检测通过词汇拼写、语法填空等题型,检测时间表达相关词汇和一般现在时等语法知识的掌握情况,考查学习理解能力。通过三阶评估链,我们能全面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并指导,确保学生达到预期教学目标。

(三)活动生态重组

运用WHERETO模型,设计有意义、连贯的学科活动,促进学生深度学习。(根据七上U6的大单元教学设计案例来分析)将传统“餐厅点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