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道德与法治教学渗透养成教育途径探微.docx
文件大小:40.36 KB
总页数:5 页
更新时间:2025-05-23
总字数:约3.43千字
文档摘要

道德与法治教学渗透养成教育途径探微

【摘要】在进行道德与法治教学设计时,教师有意识渗透养成教育内容,精选养成教育渗透角度、确立养成教育渗透方向,提升养成教育渗透品质,围绕学生养成教育展开具体施教行为,能够营造良性教学氛围。教师是教学的设计者、参与者、服务者,需要发挥主导作用,促进生本、教本、师本的多点融合,为学生健康成长创造良好条件。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养成教育渗透途径

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有对接渗透意识,强化生本、文本、师本的多点融合,为学生创设适宜的学习环境,在不断体验实践中实现养成教育目标。生本与教本的对接,能明确教学的方向和原则;生本与师本的对接,能建立多重互动,促进养成的进程;生本与生活的对接,能建立更为广阔的实践空间,帮助学生形成良好习惯。养成教育是道德与法治教学的重要目标追求,教师围绕养成教育展开施教探索,符合学生健康成长基本要求。

一、精选养成教育渗透角度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材是教学载体,教师引导学生深度阅读教材内容,促进生本与教本的多元对接,能够快速确立养成教育机制。

1.展开教学调研

在生本、文本、师本三位一体建设中,师本一直是最为活跃的因素,自然要发挥关键的作用。在文本与生本思维对接中,教师要做出积极的引导,促进教情和学情的对接。教师在教学设计时,需要掌握教情和学情信息,以便形成最为科学的教案设计。教情调查时,要深入教材,深度发掘其内涵;学情调查时,要深入学生群体,通过观察、询问、测验获得学情信息。

教师展开有目的的教学调查,根据教学实际需要推出养成教育渗透内容,转换养成教育渗透角度,能够有效提升教学效率,促进学生思想品德的成长。如教学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上册《我们的班规我们订》,教师在课堂一开始,先做了一个学情调查:我们的班级有哪些班规呢?学生对这部分内容非常熟悉,自然都能做出比较细致的回答。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情况,及时布置活动任务,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具体讨论一下:班规有什么作用?如果让你参与班规制定工作,你会给出哪些有益的建议呢?学生根据教师布置的任务展开积极行动。教师深入学习小组,认真听取学生意见,给予更多个性化引导。课堂汇报阶段,各个小组的学习情况都比较有特色,教师针对学生的优良表现给予更多肯定评价。教师结合教情和学情做出教学规划,引导学生展开多种形式的学习互动,自然收到教育成效。

2.整合教学资源

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学和教学辅助手段之间应该是相辅相成的辩证关系,教师作为执行者,需要自觉践行对接融合原则。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精讲引导,也要科学组织,还要合理运用教学辅助手段,为教学提供更好的服务。媒体、实物、故事、案例等教学辅助手段的广泛介入,能为学科教学形成助力,教师要有筛选匹配的设计意识,让学生在多重学习体验中形成学科认知。

教师选择教学手段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如教学《我们班?他们班》相关内容时,教师先利用多媒体展示一组图片:这是我们班和四(2)班的拔河比赛、读书交流、合作大扫除的图片,从这些图片的观察中,你们发现了什么呢?学生观察图片之后,纷纷说出自己的见解。两个班是竞争对手,也是合作朋友,需要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形成互补。也有学生说:“两个班级经常有比赛活动,但‘友谊第一,比赛第二’,这样的合作是在竞争中成长。”教师根据学生反馈的情况,及时推出学习活动:你认为开展班级之间的活动有什么积极意义呢?你知道他们班有什么最擅长的方面吗?学生对这些问题都比较感兴趣,自然顺利进入集体讨论环节。在问题解读环节,教师鼓励学生进行典型发言,学生都能主动配合,纷纷提出自己的见解。教师对学生发言做归结,整合出一些亮点内容,积极评价,让学生展开互动学习,学生自然形成良好学习习惯,养成教育目标顺利落实。教师推动学科教学活动的顺利展开,为学生习惯养成创造了良好条件。

二、提升养成教育渗透品质

生本与师本、生本与生本的多点对接,对全面提升养成教学品质有重要现实意义。教学互动已经成为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激活教学互动因素,自然成为教师教学关注的焦点。

1.师生互动对接

师生互动是最为常见的对接形式,教师作为组织者,要在互动设计、互动组织、互动评价等方面做出积极回应,以提升教学互动品质,让学生在更广泛的思维启迪中建立认知基础。

教师借助问题展开教学调度,让学生思考设计提出的问题,能让学生产生不同的学习体验。师生互动是最常见的学习形式,其训练效果更为明显,需要科学组织,确保师生互动保持良性氛围。在教学《少让父母为我操心》时,教师先要求学生进行生活回顾,对父母的操心情况进行梳理发言,然后为学生设定了一项任务:父母为你付出太多了,你将如何回报父母呢?用一句话来概述。有的学生说:“我一定好好学习,用优异成绩报答父母。”还有的学生说:“我要学会做饭,还要学会干其他家务,替父母分忧。”教师对学生表态进行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