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教学:从知识传递到文化实践
摘要:深度教学是当前深化课程教学改革的焦点,在知识传递基础上推进文化实践是语文课堂深度教学的重要路径。基于深度教学理念,以《说园》教学为例,通过“拓展背景知识——品味园林之美——探寻园林文化——进行园林设计”几个教学环节,逐层深入,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中国园林背后的思想文化内涵。
谈到教育,一定离不开知识,因为教育主要是通过传授知识培养人才的。教学中,教师传授知识,学生学习知识、掌握知识,这就是传统的知识教学。知识教学是教学的基础阶段,也是必经阶段。但学生学习并掌握基础知识只是教学的基本目的,教学的终极目的是通过知识来促进学生的成长和个性发展。因此,教学不能满足于学生对知识的简单占有,它可以继续走向深入,由浅层教学走向深度教学。具体来说,教学既要立足知识,又要超越知识,超越知识的“符号表征”,挖掘隐藏在知识背后的种种内涵,从而让知识赋予学生以“成长意义”。即教学不仅是知识传递的过程,而且是文化传承的过程。教师通过“对具体知识作深入的文化分析,向学生表达出来或引导学生探究知识的文化属性、文化思想、文化精神和文化思维方式,体现出知识对学生的文化影响力。”
园林是一门综合艺术,中国园林是具有悠久历史和鲜明特色的中国艺术形式,它根植于中华文化土壤之中,有着独特的艺术理论、景观形式以及造景技法,积淀着深厚的中华文化。陈从周先生的《说园》是中国当代园林建筑方面的经典之作,正如叶圣陶先生在关于《说园》的一封书信中所说:“熔哲、文、美术于一炉以论造园,臻此高境,钦悦无量。”对于如此厚重的文章,常规的讲授方法难以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唯有学生自己主动投入才能走进文章深处,读懂园林。学习《说园》一文,除了领悟园林知识以外,学生更应透过园林这个载体,去感知、鉴赏园林艺术之美,去探究园林背后所蕴含的博大精深的中国园林艺术内涵、精神文化内涵。而整个学习过程也是学生个体之间、师生之间的具体文化交往与文化建构的实践活动。
一、自主研读,充分理解文本知识内涵
由于学生自身园林知识修养以及实践经验的局限,对于《说园》一文学生读懂的往往只是文章的表层知识,很难真正理解文本背后深厚的精神文化内涵。
教学中教师需引导学生精读文本,还应适当拓展学生阅读的范围,让学生有针对性地研读一些关于中国园林的背景资料,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学生知识修养方面的不足,为深入理解课文创造条件。
1.人们为什么要修建园林?
2.中国园林被称为“文人园林”,为什么?
3.园林是真山真水吗?
4.园林是怎么组成的(包括组成要素、设计原则、艺术手法等)
5.根据你的兴趣,请选择一种典型的园林景观(比如假山、盆景、园林植物)或造园技法(比如曲径、借景),查找资料,深入钻研,然后分享你的理解与感悟。
问题2意在指导学生从园林主人及造园者的身份、造园所参照的艺术原型、园林所寄寓的思想情趣等角度进行探讨。
问题3在于引导学生去探寻园林中的山水与自然山水的区别与联系。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纯天然的山水园林极少,一般都是对自然山水的模仿,所谓“缩千里江山于方寸”,以小见大。但造园并不是机械地模山范水,而是要对自然山水进行大量的艺术加工。園林家在叠山理水时更在意的是表达自己心中的山水精神。园林山水重“写意”而不是自然的形似,所谓“不似之似似之”。准确地说,园林所呈现的主要是园林家心中的山水,是被高度“人化”了的自然。
问题4着重于对课文内容的梳理把握,全文内容丰富,包括园林要素、布局原则、造园手法等,虽然繁琐复杂,但只要用心阅读,学生掌握相关知识内容的难度并不大。
问题5是在前面学习的基础上,通过个人探索、集体分享的方式,既实现在某一点上单兵突破,又调动集体的力量来提高个人学习效率,以达到相互借鉴、共同提高的目的。
二、由景及情,品味园林艺术之美
深度教学是对知识的追问、对学习的追问,通过不断的追问,让学习层层递进,逐步走向“充分的深度”。对课文第一阶段的学习,让学生掌握相关的园林知识,弄清“园林是什么”,接下来,就应该深入园林,探寻“园林之后是什么”,即透过园林的外在形态去品味其内在审美韵味,探寻其背后的美学文化内涵。
首先,从常规的情景关系入手,引导学生去感知、去欣赏园林之美。
景观之美是园林的表层之美,也是园林之美的基础。无论是利用自然山水还是人造景观,园林的景点都是园林专家精心设计,以寄托其山林之思的,观赏性是基本要求,而山水美景则是最直接的观赏对象。
但是纯客观的景观之美是单薄的,为了让园林美得有深度、有韵味,造园者都会在园林中融入自己及园林主人的思想情感,在景物之上加注各种人文内涵,即所谓“以意造园”“景面文心”。造园表面是在造“景”,而背后其实是在造主人心中的“情”和“意”,景观成了展现主人内心文化修养的符号。园林也因为有了情感而有了灵魂,因有了思想而有了境界,从而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