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报告通报
2025年以来,各级医疗机构积极推进医疗质量安全管理工作,持续优化医疗服务流程,但仍有部分医疗安全(不良)事件发生。为进一步加强医疗安全管理,有效防范和减少医疗安全(不良)事件的发生,现将本年度已收集、分析和评估的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情况通报如下。
一、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总体情况
2025年1月1日至12月31日,通过各级医疗机构主动上报系统及监管部门调查收集,共收到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报告[X]起。按事件严重程度分级统计,Ⅰ级事件(警告事件)[X]起,占比[X]%;Ⅱ级事件(不良后果事件)[X]起,占比[X]%;Ⅲ级事件(未造成后果事件)[X]起,占比[X]%;Ⅳ级事件(隐患事件)[X]起,占比[X]%。按事件类别统计,给药事件[X]起,占比[X]%;手术事件[X]起,占比[X]%;跌倒/坠床事件[X]起,占比[X]%;输血事件[X]起,占比[X]%;医疗器械事件[X]起,占比[X]%;其他事件[X]起,占比[X]%。
二、典型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案例分析
(一)给药事件
1.案例详情
某三甲医院在为一位老年患者进行静脉输液时,护士误将A患者的抗生素药物输给了B患者。发现错误后,立即停止输液,并对B患者进行密切观察。幸运的是,B患者对该抗生素无过敏反应,未出现明显不良后果。
2.原因分析
-查对制度执行不严:护士在输液前未严格执行“三查七对”制度,未认真核对患者姓名、床号、药物名称等关键信息。
-工作环境干扰:当时护士站工作繁忙,人员嘈杂,护士在操作过程中受到外界干扰,注意力不集中。
-人力资源不足:该科室当天护士人员配备不足,护士工作负荷过大,导致操作时出现疏忽。
3.整改措施
-加强培训教育:组织全体护士进行“三查七对”制度的再学习和考核,强化查对意识。
-优化工作环境:合理安排护士工作区域,减少外界干扰因素。设置专门的核对区域,确保护士在核对药物时能够集中注意力。
-合理调配人力资源:根据科室患者数量和病情严重程度,合理调整护士排班,避免护士过度劳累。
(二)手术事件
1.案例详情
某二级医院在为一名胆囊炎患者进行胆囊切除术时,手术医生误将患者的胆总管损伤。术后患者出现腹痛、黄疸等症状,经二次手术修复胆总管,但患者住院时间延长,医疗费用增加,给患者带来了较大的痛苦和经济负担。
2.原因分析
-术前评估不充分:手术医生对患者的解剖结构变异情况认识不足,术前未进行详细的影像学检查和多学科会诊。
-手术操作不规范:手术过程中,医生操作不够精细,在分离胆囊时过度牵拉,导致胆总管损伤。
-团队协作不畅:手术团队成员之间沟通不及时、协作不默契,在出现问题时未能及时采取有效的处理措施。
3.整改措施
-完善术前评估制度:制定详细的术前评估流程,要求手术医生对患者进行全面的检查和评估,包括影像学检查、实验室检查等。对于复杂手术,必须组织多学科会诊,制定个性化的手术方案。
-加强手术技能培训:定期组织手术医生进行手术技能培训和考核,提高手术操作的熟练度和精准度。
-强化团队协作:开展手术团队协作培训,提高团队成员之间的沟通能力和协作水平。建立手术过程中的应急处理机制,确保在出现问题时能够迅速、有效地进行处理。
(三)跌倒/坠床事件
1.案例详情
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一位老年患者在病房内自行去卫生间时,不慎跌倒,导致右侧股骨颈骨折。患者随后被转至上级医院进行手术治疗,给患者及其家庭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2.原因分析
-患者因素:患者年龄较大,行动不便,且患有多种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平衡能力和反应能力较差。
-环境因素:卫生间地面湿滑,未设置防滑垫和扶手等安全设施。病房内光线较暗,通道狭窄,存在障碍物。
-护理不到位:护士对患者的跌倒风险评估不足,未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在患者去卫生间时,未及时给予协助。
3.整改措施
-加强患者评估:对所有住院患者进行跌倒风险评估,根据评估结果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对于高风险患者,要重点关注,做好交接班工作。
-改善环境设施:对卫生间、病房等区域进行改造,安装防滑垫、扶手等安全设施,改善照明条件,清理通道内的障碍物。
-强化护理服务:加强对护士的培训,提高护士对跌倒风险的认识和预防能力。增加对患者的巡视次数,及时为患者提供必要的协助。
(四)输血事件
1.案例详情
某县级医院在为一名贫血患者进行输血治疗时,输血科工作人员误将A型血输给了B型血患者。患者在输血过程中出现寒战、高热、呼吸困难等症状,立即停止输血,并进行了紧急处理。经治疗后,患者病情逐渐稳定,但仍需住院观察一段时间。
2.原因分析
-血型鉴定错误:输血科工作人员在进行血型鉴定时,操作不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