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倾听理性的声音.docx
文件大小:40.88 KB
总页数:5 页
更新时间:2025-05-23
总字数:约3.44千字
文档摘要

倾听理性的声音

摘要: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着眼于“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从实际教学的角度设计教学任务、教学流程,旨在通过阅读鉴赏名家名篇培养学生思辨阅读的习惯,夯实学生议论文写作的基础。

在统编版语文教材必修课程中,分别设计了“学习之道”“中华文明之光”“责任与担当”三个“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单元,这三个单元形成了一条完整的任务链,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下册第八单元是这个任务链的最后一环,在教学中尤为重要。

一、任务群解读与单元学习目标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学习思辨性的阅读和表达,发展实证、推理、批判与发现的能力,增强思维的逻辑性和深刻性,认清事物的本质,辨别是非、善恶、美丑,提高理性思维水平。任务群设计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关注自身现实,从而理解学习的价值和意义,把握思辨的方法,体会不同思想和风格的作品,进而发掘作品的现实意义,最终通过阅读较为复杂的政论性文章,领会古代仁人志士的家国情怀和责任担当意识,增强自身的使命感。“责任与担当”这一单元,是高中语文必修教材的最后一个单元,是实现“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从认识到思考再到运用的最重要的一环,目的是促进学生思维习惯和价值观的形成。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第八单元多为议论性文本,皆为文言名篇,在确定教学目标时,既不能停留于文言基础知识教学的“咬文嚼字”,也不能忽视文言文积累性的教学内容而一味宏观构架。因此,笔者确定本单元教学目标如下:

1.积累文本中涉及的文化常识、文体知识等,积累实词、虚词,掌握典型的文言句式;

2.学习古代良臣贤士爱国爱民、勇于担当的精神,增强自己的使命意识;

3.学会在辩证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理性判断,养成大胆质疑、缜密推断的批判性思维习惯;

4.借鉴名家论证的方法,以理性的方式认识问题,独立思考,学会论证自己的观点。

二、教学设计与重难点分析

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将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八单元的四篇文章分为两组,第一组为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和王安石的《答司马谏议书》,第二组为杜牧的《阿房宫赋》和苏洵的《六国论》。

(一)第一组教学设计步骤与重难点分析

1.完成相关知识积累,做好文言文教学的基础工作。句句落实、字字讲透,是每个教师在文言文教学中希望实现的目标之一,但囿于教学时间和教学对象,往往达成的效果不尽如人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结合预习、练习和导学案等提升学生基础知识的學习效果。

2.理清文章思路,分析论证方法,领略语言艺术。在古代的政治观念中,最注重君道和臣道。魏征直言敢谏,讲的是为君之道,王安石锐意革新,讲的是为臣之道。

教师可首先分析两篇文章的写作思路,教学中重在讲透议论文说理的不同方法。《谏太宗十思疏》采用议论文体常用的立论模式,从提出问题到分析问题再到解决问题,从提出“积其德义”到为什么“思”再到“思”些什么,以“思”为线索,层层深入,条分缕析。理清思路的同时,教师可以将之迁移到作文教学中,力求在高一议论文写作的初始阶段教会学生如何借助立论的方式阐明自己的观点。《答司马谏议书》是一封书信,教学重点应落在立论和批驳结合的论述思路上。文章首先抓住思想和政治路线的根本分歧——名实之争。这样的“立”就具备了从根本上驳倒对方的基础。接下来,王安石开始驳斥责难,分析原因,针对司马光对自己的五点责难,逐一批驳,依次攻破。之后,作者分析自己的改革遇到抵制的深层原因。最后,作者以更加坚决的态度向对方表达自己坚持改革的态度。在教学中应将驳论作为重点,并可将其作为议论文写作思路的新方式迁移到作文教学中。

其次,分析两篇文章的论证方法,重在让学生掌握议论文写作常用的几种论证方法。《谏太宗十思疏》开篇运用“求木之长者”“欲流之远者”两个浅显易懂的比喻将“积其德义”这个根本原则很轻松地提出来,而“载舟覆舟,所宜深慎”,用比喻来强调人民的重要性。运用比喻论证的方法,形象生动,具有说服力。第一段先正面论述固本浚源的重要性,再从反面证明不这样做的危害,第二段从“在殷忧”和“得志”正反两方面阐述自己的观点,运用对比论证的方法,论证全面,说理透彻。《答司马谏议书》借助盘庚典故说明所推行革新的合理性和正义性,表明坚定的决心,同样具备很强的说服力。这一组文章很典型地运用了举例、对比、比喻三种论证方法,对学生的议论文写作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最后,领略文章骈散结合的语言艺术。《谏太宗十思疏》一文运用大量排比、对句,在骈句中穿插散句,整齐匀称又兼有参差错落之美。《答司马谏议书》第二段也用了大段句式一致的语句,整体读来抑扬顿挫,铿锵有力。

3.领会作者观点及其现实针对性。国家兴盛之时,魏征居安思危,大胆谏言,防微杜渐;国家艰难之际,王安石多方运筹,寻求济世安民之道。面对帝王,魏征“献纳忠谠”,面对政敌,王安石辩难交锋。在他们身上,我们能感受到中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