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都重要:“适切教育”三维模型构建与实践
【摘要】本成果全面系统总结了“适切教育”12年来教育教学改革创新实践。为进一步落实“每个都重要,每个会更好”的理念,适切教育三维模型得以构建,并通过两所不同特质学校的实践探索,不断完善与发展。
【关键词】适切教育三维模型每个都重要
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化发展对教育提出“要面向全体、关注学生全面发展、注重每个人的发展——不让一个孩子掉队”的要求。2014年国家提出教育要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要求整体规划育人各个环节,实现全科育人、全程育人、全员育人,强调教育改革要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全面发展,促进每个学生更好地成长。但是教育实践呈现碎片化、单一化,教育的诸要素之间缺乏有机联系,尚未形成整体框架,无法真正面向全体学生,无法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教育实践缺乏精准性,无法满足学生发展的多元化、差异化、个性化需求,难以帮助学生寻找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和成长方式。2008年,基于对“因材施教”经典理论、杜威的儿童中心论、人本主义、建构主义、多元智能等理论的学习与讨论,笔者提出适切教育的办学方向。适切教育主要解决学生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有机统一的问题,珍视学生多元差异的问题,基于育人目标的德育、课程、教学有机融合问题。开展适切教育的办学模式、育人模式、教学模式的研究,实现每个都重要,每个会更好。
适切教育在市实验小学生发、成长、成熟,在西部师资力量薄弱的朝城路小学验证、完善与发展:围绕学生发展的自然性、社会性、个性,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多元差异,以“适时、适才、适需”为指导原则,从适本德育、适需课程、适性教学三个维度,构建适切教育三维模型;形成德育为本、课程为纲、教学为基的融合共进办学模式,为学生搭建了“全面+个性”互相统一的发展平台。
一、适切教育的内涵及模型的构建
适切教育的内涵:“适”即“适合”,“切”即“贴切”。适切教育即适合的、贴切的教育,其核心理念是“每个都重要,每个会更好,适合的是最好的”。适切教育遵循学生发展“三性”规律:一是“自然性”,指学生与生俱来的发展特性;二是“社会性”,指学生认识自我、认识社会的发展特征;三是“个性”,指学生的个性特征。“适切教育”就是遵循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发展规律,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从学生自主发展需要出发,珍视学生的多元差异,通过实践过程的整体优化,引导学生“全面+个性”地主动发展并得到良好社会化的教育。
适切教育是一种直逼教育终极目的的教育理想探求,它更注重对儿童本性的观照,是对教育本质的探寻,表现为三个回归——回归学生的整体优化,回归生活的自我建构,回归个体的多元差异,让每个学生享受合适的教育,开发潜能,完善自我,彰显个性。
适切教育三维模型构建。适切教育倡导一个中心,即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发展的三个特性,即学生发展的自然性、社会性、个性;遵循“三适”指导原则(一是适时,即顺应时代要求,选择合适的时空,把握合适的教育时机。二是适需,即适应社会对人才的培养需求,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需要、兴趣和特长,满足不同层次水平学生的发展需求,并充分考虑学生发展的多样化和差异性。三是适才,即有教无类、因材施教,选择适度的内容,把握适度的教育节奏,采取适用的教育方式和方法,提供合适的教育);架构适本德育、适需课程、适性教学三个维度,以此为实施的“三驾马车”,按照学生发展的多元差异规划与设计,构建立体的适切教育三维模型,形成德育为本、课程为纲、教学为基的融合共进办学模式,为学生搭建“全面+个性”相统一的发展平台,为实现“每个都重要,每个会更好,适合的是最好的”的教育理念提供适合的教育(见图1)。
二、适切教育三维模型应用
1.形成适合学生“全面+个性”发展的适本德育体系
(1)搭建“全员参与、全纳活动、全景评价”育人机制
为全体学生搭建展示平台,体现“每个都重要”。构建“德育管理”“德育课程”“德育活动”“德育评价”四级实施框架。在德育管理中,“学生育人、教师育人、家长育人”三条育人主线齐头并进,成立“学生自能管理”四支队伍,让人人成為管理者;创建特色班级,发展学生个性。教师实行经纬线管理,促进全员育人。“一校一会”“五部门五参与”构建家长成长之家,“班级课程、班队课程、晨会课程、时时课程”架构德育课程四大板块,德育活动序列化、系统化,整合凝练“十仪式、十节日”,每个人都是成长的导演。利用“360°+”全景评价,通过德育、课程、教学三个评价维度,全面考量学生在校、在家、在社会中的发展情况,形成“全员参与、全纳活动、全景评价”的育人机制,让学生自主呈现、自主管理、自能成长(见图3)。
(2)构建“SFUC”全员育人共同体,为每个学生提供贴身服务
为最大化地珍视每个学生,为每个学生提供贴身服务,有效发挥学校、家庭、社会的育人功能,2009年青岛市实验小学确立“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