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祥林嫂的刚烈——“从一而终”论商榷.docx
文件大小:38.2 KB
总页数:2 页
更新时间:2025-05-23
总字数:约1.39千字
文档摘要

祥林嫂的刚烈——“从一而终”论商榷

◎安徽/谷兴云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经历了两个不同的家庭,两种不同的生存环境,承受过炉火淬炼的祥林嫂将迎来更为严酷的考验。

但是,对祥林嫂的命运,婆婆既已安排好,岂能容忍她逃出手掌心。婆婆分三步对付祥林嫂:先是请堂伯打探踪迹,证实祥林嫂在鲁镇。

再指使人把祥林嫂绑回卫家山:

待到祥林嫂出来淘米,刚刚要跪下去,那船里便突然跳出两个男人来,像是山里人,一个抱住她,一个帮着,拖进船去了。祥林嫂还哭喊了几声,此后便再没有什么声息,大约给用什么堵住了罢。接着就走上两个女人来,一个不认识,一个就是卫婆子。窥探舱里,不很分明,她像是捆了躺在船板上。

祥林嫂婆婆对四婶说,“特来叫她的儿媳回家去”。这哪里是“叫她的儿媳回家去”?明明是公然抢人。婆婆深知祥林嫂要违抗,所以安排两个男人,以暴力对付:“抱住她”“拖进船”“堵住(嘴)”“捆了(丢在船板上)”。祥林嫂“寡不敌众”,其反抗只能是“哭喊了几声”。

最后一步是关键,绑回去不几天,依然是暴力胁迫,用绳子一捆,把祥林嫂塞在花轿里,抬往贺家墺的贺老六家。

祥林嫂可是异乎寻常,他们说她一路只是嚎、骂,抬到贺家墺,祥林嫂的喉咙已经全哑了。拉出轿来,两个男人和她的小叔子使劲地擒住她也还拜不成天地。他们一不小心,一松手,阿呀,阿弥陀佛,她就一头撞在香案角上,头上碰了一个大窟窿,鲜血直流,用了两把香灰,包上两块红布还止不住血呢。直到七手八脚的将她和男人反关在新房里,还是骂……

暴力逼嫁一步步推进,只待拜过堂,婆婆的谋划就完成了。而祥林嫂的反抗力度,也一步步增强:送亲途中,“一路只是嚎,骂”,以至“喉咙已经全哑了”;拜堂时,三个男人“使劲的擒住她”也拜不成,终于出现意外,祥林嫂“一头撞在香案角上”,其用力之大、之猛,至于“头上碰了一个大窟窿”。

1.文本无据。“一头撞在香案角”,是祥林嫂忍无可忍的一次刚烈行动,但,她不能忍受什么?她要反抗什么?文本既没有明写,也没有暗示。将其认定为不许她守节,破坏她“从一而终”,这与文本内容不合,找不到文字、细节的依据。如上文所述,祥林嫂的成长经历,她的行为举止显示的是其反抗婆婆逼她嫁进深山,断绝她自主生存之路。上述资料和论文的观点与文本实际内容不符,值得商榷。

2.格格不入。祥林嫂与理学戒律不搭界,“从一而终”和“饿死事小,失节事大”之类的说教,她无从学起。在十岁前,她生活在贫穷的父母家,哪里有钱上学读书?祥林嫂的父母不可能教她认字、学文化,更不可能教她学儒家经典和理学思想。十岁以后她做童养媳,婆婆家境况虽然好于父母家,但靠“打柴为生”,乃至“一个小叔子,十多岁,能打柴了”:在这样的家庭,哪能受到理学精神或封建道德、封建思想的熏陶?

3.司空见惯。山里人的观念与风气,和鲁镇人有所不同。在文本中,说再嫁是“败坏风俗”的,仅鲁四老爷;认为再嫁是“一件大罪名”的,只有柳妈。山里人不这样说,也不这样看。在山里,“回头人出嫁”(即寡妇再嫁),是司空见惯的事,即卫老婆子所谓“我们见得多了”。正如鲁迅指出的,“一个村妇再醮了两回,原是穷乡僻壤的常事”。正如文中所写,祥林嫂的婆婆在儿子死后,没有要求祥林嫂守节(“从一而终”),反而逼祥林嫂再嫁;贺老六花八十千,好不容易才娶到祥林嫂,更没有嫌弃她是回头人。

这是笔者阅读小说的一些看法,希望大家参考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