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思辨更深处漫溯
摘要:作文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的核心,随着新课标的颁布和《中国高考评价体系》的出台,高中作文教学的重心也转向了“立德树人”,教学方式和策略与以往相比发生了巨大变化,高考作文对学生思辨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注重学生学科素养及能力的提升。
以上论述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这是一道富有思辨色彩的作文题,要求考生在读懂材料的基础上思考材料中所蕴含的道理,找出各观点蕴含的矛盾,它们或为并列关系,或为互补关系,或为对比关系,或为递进关系,考生可在弄清楚观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后,进而确定最佳立意角度,最后以联系的、发展的眼光来进行理性分析。
解析材料可知:“人的身体会天天变化。目不明可以明,耳不聪可以聪。”这一句是对“体育之效”的直观表达,耳聪目明,就是体育锻炼之效。学生作文不能空对空只谈体育,行文主体要围绕“体育之效”展开;“生而强者如果滥用其强,即使是至强者,最终也许会转为至弱”这一句意思上的转折。身体强,但若滥用其强,那么“至强”则会变为“至弱”。不可滥用其强,说明躯体强健,要用在正确的地方。强调了身体“强”的价值所在。这里有兩点值得注意:一是强弱的互转,有辩证思维;另一个是从反面角度强调强的意义价值。“而弱者如果勤自锻炼,增益其所不能,久之也会变而为强。”这一句指体质弱的人可以通过体育锻炼来增强体质,由弱变强。“生而强者不必自喜也,生而弱者不必自悲也。”这一句是对上面两句话的总结。之所以说强者不必自喜,是因为如若滥用其强,则将变弱;之所以说弱者不必自悲,是因为通过体育锻炼,可以由弱变强。躯体强弱的辩证关系在这里阐释得很明白,即不以强喜,不以弱悲。很明显写作要强调强弱转化是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但很多学生忘记了强弱转化的条件,这与高中作文教学存在的忽略思维的完整性相吻合。现阶段高中作文备考不足主要呈现为两种状况:一是教师放手,任由学生自由准备;二是教师按照自己的理解,开展自导自演的讲解。这两种类型的操作都存在致命缺陷——脱离了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引领,缺乏对学生思辨性的指导。事实上,这种备考收效甚微。
一、立足需求,明晰思维素养培育方向
当前因需而动已然成为广大教师的共识。在高考作文备考这一领域,也应该以“需”为教学的起点。不过,在谁“需”这一块,先要进行清晰的界定。
从高考作文试题角度来看,命题者是直接的需求者。命题者是国家课程实施的考查人,在高考作文命题中,他们肩负着检验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培育效度的使命。从这个层面来看,高考作文不是单纯地要求学生写一篇文章,而是要检验学生在语文学科四大素养层面发展的水平。表现在思维层级,最先考查的是学生对作文材料的审视能力。
二、做实供给,明确思维素养提升路径
有了明确的备考方向,后续的工作就是考验教师的供给了。供给什么、怎么供给等都应该是教师在学生作文思维能力提升方面的思考重点。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目标的指引下,深入思考目标的达成路径。
高中作文教学对学生思维训练应以综合性训练为主线、单向性强化为辅助、差异性提升为弥合。作文思维训练是一个相对独立的部分,需要综合训练这种仿真情境。只有在综合训练中执教者才会发现学生在单项思维方面存在的不足,继而为后续的单项训练明晰方向。如在一个材料作文訓练中,学生在审题、立意等方面表现出的思维能力没问题,但是在选材方面出现了偏差。这时教师就可以据此设定一个“课题——选材”思维精准化训练。鉴于作文材料内容的偶然性,学生会在持续的训练过程中呈现出思维发展水平的差异性。如有的学生在思维的精确性方面存有不足,有的学生在思维的创造性方面表现不好……针对这些差异性表现,教师就要思考如何对不同的学生进行针对性的训练。于是,更为复杂的思维个性化训练就成为教学的必需。这项工作做好了,学生的思维发展就会从差异性趋向共同性,就逐渐呈现出“齐步走”的态势。由此可见,一个可行的训练路径是学生思维发展与提升的基本保障。
三、多向互动,明确思维素养进阶关口
学生作文思维训练是一项系统工程,任何轻视它的做法都不可取。在思维训练方面,以多向互动为最佳选择。任何教学活动,仅有教师的单向给予或者学生的单向努力都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教学活动从来都是关涉教者与学生双方的,教师和学生的双向努力,产生基于教学活动的碰撞,教的激情才会迸发、智慧才会闪现,学的动力才会持续、契机才会呈现。以基于材料作文的议论文写作训练为例,不少学生出现了例证不当的情况:或者是事例不能证明论点,或者是事例不具有典型性……实际上,这些问题都是学生在论证思维方面出现了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应选择先将评判权交给学生,让其自己讲述作文的论证思路,再听听同学的评判,查找作文思维准确性、严密性等方面存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