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使“相逢”识不识
摘要:由于文化和历史的差异,外国文学作品一直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难点。打破困局需要找准文本的关键因素,从而激发学生深入研读的兴趣。教师不仅要创设合情的学习情境,设计合理的学习任务,更要引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锻炼思维,敢于创造和展示,并在比较阅读中获得更为深刻的阅读价值。
关键词:相逢;多重伦理身份;心灵密码;比较阅读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中指出:“在研习外国文学名著名篇的基础上,需引导学生了解若干国家和民族不同时期的社会文化面貌,感受人类精神世界的丰富,培养阅读外国经典作品的兴趣和开放的文化心态。”
选择性必修上册中节选了俄国知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代表作《复活》,在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创设学习情境,巧妙设计学习任务,以问题的研究解决为课堂推进器,以思维的培养提升为教学旨归,通过梳理概括、揣摩细节、比较阅读等形式,激发学生阅读外国文学作品的兴趣,并能尝试探究不同民族文学表达之间的共性与差异,拥有更为准确、自信的文化鉴别力。
一、设计宣传海报,整体感知作品
凤凰涅槃,因烈火焚烧而获得永生;蛹化成蝶,因敢于突破而实现蜕变。一部《复活》写尽人间悲喜,诉说世态炎凉,绽放人性的光芒。
在进入任务之前,教师以回顾整本书的主要情节为检查要求,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和梳理能力。大部分学生能够结合书下注释和补充资料,按照起因、经过、高潮和结局的顺序讲述男女主人公之间的爱恨纠葛。不过教师也发现大多数学生是没有读过原著的,因此通过引导学生思考男女主人公的多重伦理身份和关系变化,对文本内容进行整体把握和二次建构。聂赫留朵夫的身份依次为贵族青年→诱奸犯→陪审员→救赎者;玛丝洛娃的身份依次为女婢→诱奸受害者→妓女→囚犯,在以上的横向变化和纵向比较的基础上,学生认为他们的身份一一对应,命运紧密相连,彼此互为因果,共同助推了小说张力的形成。
教师此时提醒学生注意课文节选的是《复活》中聂赫留朵夫鼓起勇气到监狱去看玛丝洛娃,与她相认、向她忏悔赎罪的场景。展示学习情境为:班级准备在学校艺术节上排演改编自列夫·托尔斯泰的《复活》的课本剧,并取名为《相逢》。为了更好地宣传经典,作为主创人员,可考虑选择一幅画作为海报。教师提供的任务支架为:“宣传海报要有基本情节、主要人物和艺术内蕴,能吸引观众”,使得学生的思考和小组讨论、修改能够有的放矢。最终全班推选的优秀展示方案如下:
场景命名——庭审现场
场景重点元素——法官、妓女、陪审员
色调及氛围——黑白、严肃
画面细节——聂:衣冠楚楚(修改后:震惊但不表露在外)
玛:衣衫不堪(修改后:对于审判结果十分震惊)
人物外在形象——聂:西装革履
玛:衣衫不整
经典语句——画外音:纵使相逢,识?还是不识?
学生对照任务要求,主动梳理文本信息。这一过程较好地锻炼并提升了学生思维的全面性、深刻性,展现出学生的审美创造力和鉴赏力。
二、聚焦舞台镜头,鉴赏人物形象
为了更好地完成表演任务,师生共同讨论演出“相逢”中最具挑战演技的两个镜头片段:(1)玛丝洛娃的笑;(2)聂赫留朵夫的心理活动。提供的任务支架为:能找准段落并梳理分析,解读人物心灵密码。
课文中频繁出现、变化最多的就是玛丝洛娃的“笑”。学生可根据课文内容罗列出玛丝洛娃的六次“笑”,并尝试代入角色分析人物。经过朗读演绎、体验辨别得知:这几处笑主要表现的是女主人公对聂赫留朵夫的讨好献媚,只把聂赫留朵夫看成一个有生理需求时候才会想到她的人,那么她想要从中获得好处也是自然而然的了。从这些笑中可以看出,玛丝洛娃并不以自己的身份为耻,似乎还觉得心满意足,甚至引以为荣。这些笑既写出了玛丝洛娃已经熟练的职业习惯,也写出了她丧失尊严、安于堕落生活、得过且过的麻木心理,突出了女主人公复活前既可悲又可怜的形象。只有第五次笑与众不同,是真笑,表现出她对聂赫留朵夫的鄙薄与厌恶。
另外,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分工协作,将“读——讲——写”任务贯穿始终,有学生负责读出语气、演绎神情,有学生接续将内心活动以独白的形式呈现,也有学生同步将即时概括并形成板书:
组A
生1:(第4节)我想见见……
生2:聂赫留朵夫见到玛丝洛娃时很是激动,以至于不知道该用你还是您,内心欣喜又纠结
师:板书:激动
组B
生1:(第31节)我知道您饶恕我很困难……(第42节)不,没有完……
生2:此时聂赫留朵夫意识到自己这些年犯的错,内心有所动摇,渴望用赎罪来弥补玛丝洛娃,但又怕自己社会上的地位有所影响,内心不坚定、动摇。
师:板书:不坚定、动摇
组C
生1:(第61节)这个女人已经无可救药了……(第68节)卡秋莎,你为什么说这样的话……
生2:这里用聂赫留朵夫的心理活动体现了聂赫留朵夫的痛苦,在与玛丝洛娃的对话中聂赫留朵夫内心矛盾不安,他希望能得到玛丝洛娃的原谅,也害怕玛丝洛娃不会原谅他,试图用以前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