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新工科背景下机械类专业课课程思政体系探析.docx
文件大小:43.06 KB
总页数:9 页
更新时间:2025-05-23
总字数:约7.09千字
文档摘要

新工科背景下机械类专业课课程思政体系探析

[摘要]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课程思政体系化建设是目前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依托新工科背景,通过对中南大学机电工程学院机械类专业课课程思政建设目标、教学体系、课程体系、教师体系、教材体系及评价体系等六方面的实践探索,结合机电工程学院实际课程思政工作案例,提出课程思政体系化建设新思路,为新工科背景下机械类专业课课程思政建设提供借鉴。强化机械类人才培养,顺应国家安全教育方针政策的外部要求,为新工科机械类领军人才培养的需求做出贡献。

[关键词]课程思政;机械类专业课课程;体系建设

[基金项目]2022年度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新工科背景下机械类专业课的课程思政建设体系与实践探索”(HNJG-2022-0030)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25)12-0101-04[收稿日期]2023-10-08

2020年5月,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提出,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课程思政建设是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任务[1]。作为当前国家高新技术领域不可或缺的关键学科,机械工程在国家重大战略发展中无疑发挥着重要作用,亦是高校为国家重大战略领域持续培育、输送后备人才的重点学科专业。新时代机械类人才培养,俨然对学生能力素养之外的思维模式和价值取向等维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工科建设及《关于加快建设发展新工科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的意见》提出了工程教育的新理念[2]。因此,新工科机械类人才培养,仅靠增加新的教学内容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对人才的能力素养、思维模式和价值取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当前,专业课程思政作为一种全新、系统的教育教学理念与实践,尚未从战略高度纳入机械类专业的教学计划中,在体系建设和推进机制建设方面还存在诸多不健全、不完善的地方[3]。

一、课程思政体系建设总体设计

课程思政体系化建设主要着眼于培养担负民族复兴伟业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把立德树人放在首位,强调课程对学生道德品质的教育。课程体系建设定位不同,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方法也会有所不同,因此,必须调整专业课课程体系建设的定位,推进课程体系创新[4]。

(一)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明确建设目标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等系列文件精神,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发挥好新工科机械类专业课程的育人作用,以新时代人才培养要求为导向,立足新工科背景,明确新工科机械类专业课课程思政顶层设计与总体目标。主动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支撑服务创新驱动发展等一系列国家战略,围绕工程认证标准与“双一流”建设要求,做好新工科机械类专业课课程思政顶层设计与总体目标。

(二)以人才培养为中心,建设教学体系

围绕思政建设目标,统筹校内外资源,完善课内外教学方案,优化线上线下教学模式,制定提升教师课程思政能力的举措,探索课程思政评价方法,拓展提高学生素质素养的途径。结合新工科机械类专业课程特点,巧妙设计教学形式、手段与载体,将思政教育融入专业知识教育,润物无声、潜移默化[5]。

(三)以学生需求为导向,强化课程体系

机械类专业课课程思政建设应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把握新青年特征,不断提升学生的课程学习体验和学习效果。根据机械学科专业特色和优势,以学生需求为导向,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大国工匠精神,激发学生科技报国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把握学生时代特征,运用青年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需求期待的内容,结合专业知识,做好新工科机械类专业课内容的制定与设计。

(四)以素质提升为重点,健全教师培训体系

全面推进机械类专业课课程思政建设,教师是关键。依托新时代资源,明确新工科机械类专业课教师的培训与能力提升。教师作为课程思政的“主力军”,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要有效激发教师课程思政建设的内生动力,进一步提升机械类专业课教师的思想素养和意识素养。以学院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为平台,开展系列培训、研讨会、专家报告、专题沙龙、现场观摩,以及思政课教学比赛等措施,推动机械类专业课教师进一步强化育人意识,找准育人角度,提升育人能力,确保机械类专业课课程思政建设落地落实、见功见效。

(五)以内容质量为核心,优化教材体系

教材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载体。教材建设要形成适应国家发展需要、立足中国大地和国际学术前沿、门类齐全、资源丰富的高质量教材体系。基于机械专业课的基础知识,深入挖掘育人资源,有效融入课程教学,精心编制机械类专业课程教材。将中南大学机械学科多年以来在服务国家重大需求过程中形成的“自强不息,科学报国”的精神和科技创新成果写入教材,形成具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