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跳出套路解读的井口,飞向深层领悟的天空.docx
文件大小:39.41 KB
总页数:3 页
更新时间:2025-05-23
总字数:约2.19千字
文档摘要

跳出套路解读的井口,飞向深层领悟的天空

摘要:学会鉴赏文学作品,从不同角度和层面解读小说是对高中生的基本要求。如果教师仅停留在对人物、情节、环境、主题这些层面的分析很难跳出套路化解读文本的误区。只有通过品味小说语言、领悟思想内容、读懂小说写作技巧、用适当的理论知识解读文本,才能真正深入理解小说。

一、品味小说语言,领悟思想内容

汪曾祺说:“语言不是外部的东西,是和思想内容同时存在不可剥离的。语言是小说的本体,不是附加的,不是可有可无的。”可见小说语言的重要性。那么读小说应重点品味哪些语言呢?

首先,要品味准确的语言。“小说语言第一需要的是准确”。对于人物语言来说,个性化就是其准确的表现。关注个性化的人物语言,从中了解人物的内心世界,从而对人物精神风貌形成具体的认知。例如,只有潦倒落魄的孔乙己才会向小孩子卖弄“茴”字的四种写法;只有粗中有细的鲁智深才能在发现镇关西断气之后说道“诈死”,然后扬长而去。由此可见,小说准确的语言能将人物表现得栩栩如生。

其次,挖掘小说中暗藏的语言。如果写出来的对话称为“对白”,那么没有写出来的潜藏的对话就是“飞白”。我们读小说要善于读懂“飞白”。《祝福》中鲁四老爷语言不多,其口中两次出现的“可恶”“然而”却是暗藏深意的。当祥林嫂被婆家绑回去,鲁四老爷说道“可恶!然而”,此处他并不是认为抢人这件事情不合理才说绑祥林嫂的人“可恶”,在他看来,自己逃出来的媳妇被婆家绑回去是理所当然,只是抢了自己家的女佣十分“可恶”,祥林嫂违反三从四德自己从婆家逃出来“可恶”。从中可以看出鲁四老爷的自私、毫无同情心,是封建礼教的维护者。《林黛玉进贾府》中王熙凤盛赞黛玉美貌,说黛玉“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其中蕴藏丰富内涵,夸赞黛玉的同时夸赞了“嫡亲的孙女”,更盛赞了“老祖宗”,可谓一石三鸟。王熙凤对黛玉说有什么要求“只管告诉我”,对林黛玉表示热心的同时彰显了其地位。这些都反映出王熙凤滴水不漏、八面玲珑的个性特征。

所谓对话,就是你有来言我有去语形成的交流,是由参与对话的人合作完成的。但细心的读者会发现,有时候有的人物会“答非所问”,不符合“对话原则”,这样的对话也是要特别关注的。不符合“对话原则”的语言常常暗含微妙的深层原因,或许是人物有不愿意明言的隐情,或许是作者情節设计暗藏玄机。发现并揣摩这些语言有助于解读出小说的精微妙处。如《边城》中,当祖父夸赞顺顺“这一家人都好”,翠翠却说:“一家人都好,你认识他们一家人吗?”祖父却不能理解翠翠其实希望他说说二佬。这样这段对话不能“完成”了,爷爷继续说的话引起了翠翠的不悦,最后翠翠“怏怏地走去了”。这段不符合“对话原则”的语言反映了彼此关爱的祖孙二人却不能走进对方的内心世界,这成为导致故事悲剧结局的因素之一。

二、看透小说技巧,挖出隐藏真相

小说是“藏”的艺术。作者用形象说话,不会直接跳出来告诉读者他要表达什么。我们读小说就要把作者“藏”的内容挖出来。小说的“藏”离不开小说的写作技巧。小说技巧如此重要是因为同样的内容用不同的形式呈现出来,表达的效果是完全不同的。

成功的小说都是善于“藏”的。海明威提出小说的“冰山理论”。作家写出来的是“冰山的八分之一”,读者就要善于发掘出“隐藏的八分之七”。《林黛玉进贾府》中,从林黛玉看到的贾府陈设看出贾府的显赫奢华,从贾府中人们行走坐卧的规矩看出侯门深似海的隐情。

小说传递的情感也常常是“藏”在文本内容中的。作者以隐忍和节制的方式传递感情,感情在经过耐心的酝酿和铺垫之后才有爆发之势或自然流露而出。读者需要透过作品的种种表象感悟小说的深层感情。小说的感情常常藏在刻意渲染的环境之中、层层铺垫的情节之中、富有韵味的场景之中,甚至精心安排的线索、看似不经意的语言都可以藏着作者的感情。

三、调动生活经验,理解“虚”中之“实”

科幻小说的虚构也离不开真实。刘慈欣的科幻小说《微纪元》按照科幻的逻辑想象地球经历第六次生物灭绝之后,开启了“微纪元”时代。“微纪元”的人们以今天人类几亿分之一的微小形体延续着人类文明,这虽然是一种幻想,但他是基于科学预言的。“到处可见岩浆流动的波纹形状”,地面开始风化。“其间有一些小小丘陵”等细节是符合我们已掌握的物理学和地理学知识的,也是符合科学真实的。小说是作家面对人类生存环境不断恶化的现实对人类自身命运的思考,因而小说中建构的虚幻世界有其极强的现实针对性。

文学是“人学”,以人性的认知解读作品,以生活的经验揣度人物就能走进人物内心,领会文章精髓。《老人与海》写桑迪亚哥拖着大马林鱼在鲨鱼的强势进攻下,时而满怀信心地顽强作战,时而又自我怀疑。读者可以联系自身的生活体验设身处地的想象接连数日孤独的海上航行,一波又一波强大敌人的威胁,孤身作战的情况下一个人可能产生的心理活动。理解作者表达的矛盾心理,进而理解作品虚构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