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题法”的深度阐释——以南京零模阅读《画痕》为例
应文曜诗院小叶的邀请,之前说要解析《丁香结》《紫藤萝瀑布》《画痕》这三篇文章。国庆发烧在家,灵感突然来袭,这期用“拆题法”来浅析宗璞三篇文章中的最后一篇《画痕》(2025届南京零模语文试题现代文阅读Ⅱ)。
首先,“拆题法”拆的是什么?一是拆文本情境,二是拆题目要求、题目指向。新高考以后,高考题目不再是孤立的知识考查,而是置于特定的情境之中,遵循“无情境不命题”的原则。因此,高考现代文阅读题目常常以“文本情境”+“题目要求、指向”组成。
举个例子:
(红色字为文本情境,绿色字为题目指向)
9.乌乡霜降夜,作者“感觉到生命与节气之间发生了某种密切的联系,有很强烈的体验感”,文章是从哪些方面来抒写这种体验感的?请简要分析。(6分)
2024年全国甲卷
8.文中画线处说“在他们两个人当中,叶桃总是先离去的那一个”,又说“她从来没有真正离开过他”,请谈谈你的理解。(4分)
2024年新课标二卷
8.文中的十岁小孩成长为大学生,再到工程师,请简要分析这一人物形象在文中的作用。(4分)
2024届云南高三一模
其次,“拆题法”拆完之后要怎么做?接下来就以2025届南京市高三零模语文试题现代文阅读Ⅱ《画痕》来展开说明。
试题回顾:
因篇幅限制,此处省略原文,麻烦大家自行查阅。
8.简要分析小说中“观景电梯”的作用。(4分)
9.小说的标题“画痕”有多重意蕴,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6分)
先看第8题。
8.简要分析小说中“观景电梯”的作用。(4分)
这里的文本情境很显然就是“观景电梯”,题目要求、指向也很明确,就是“作用”。
好,那现在题目已经拆完了,接下来就要回到文本,探究一下“观景电梯”究竟是个什么东西。
“观景电梯”在文中出现了两次。第一次是乘坐电梯到公司面试,第二次是与大何会面后乘坐电梯,离开大厦。有趣的是,有“观景电梯”的地方都有对雪的描写:
这时再看飞扬的雪花,雪向下落,人向上升,有些飘飘然。他坐到顶,想感受一下随着雪花向下落的感觉,便又乘电梯向下。
雪已停了,从电梯里望下去是一片白。
坐着电梯,感到“飘飘然”,然后坐到顶之后,又乘电梯往下。正常坐电梯就是选好楼层,到了就离开,但是作者为什么要坐了又坐?这就是巧妙之处,就是因为作者找不到工作了,飘忽不定,不知道该往哪里落脚。这个推断从何而来,就是来自于下文。作者感到“飘飘然”,连有人进出都不没有察觉,完全被雪吸引住了,所以走错了楼层,见到了大何。作者本是要去面试,结果走错楼层,于是坐电梯返回,打算改天再面试。
上面就是我们在“拆”完文本情境之后所找到的有关内容。
接下来就是要把“拆”出来的题目指向给解决。
首先“作用”这个问得特别宽泛,到底要从何答起?这时就要从文本情境出发,“观景电梯”是什么东西?是景色吗?显然不是。那是什么呢?作者乘坐电梯,在电梯中发生的一系列事情,这显然就是一个物象的情节。所以这道题就是问“观景电梯”这一情节在文中起到什么样的作用。
那就好办了,情节在文中的作用。我们在《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学过了,无非就是这几个:
所以,这道题的答案就可以是这样:
①进电梯“飘飘然”为走错楼层做了铺垫,同时也为引发的一系列故事起推动发展作用。(如果坐电梯不恍惚,不飘飘然,很清醒,作者还会走错楼层吗?还会有接下来的故事吗?)
②逯冬乘电梯时反复乘坐,体现了他内心的迷惘。(为工作职位被占要另谋出路而感到迷惘,有点心不在焉)
③小说开头以走进“观景电梯”开始,结尾走出“观景电梯”结束,首尾呼应,前后照应,使文章结构完整。(走进乘坐,和走出乘坐,与前文进行关联、照应)
这道题就可以完成作答了。至于“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是否可以,答案是肯定的。“观景电梯”的确起到了交代人物活动环境的作用,这里太过简单,命题人在设置答案的时候并没有设置成得分点,但不代表它是错误的。其次,“设置悬念”其实并未体现,在“观景电梯”中,前后情节已经说的特别清楚了,并没有含糊不清的地方,所以这里并没有设置悬念。
参考答案:①观景电梯连接不同空间,为主人公无意中走错楼层的情节提供依据;②主人公在面试前反复乘坐观景电梯的细节,表现了他低沉迷茫的心境;③小说以走进电梯开始,以走出电梯结束,首尾呼应,结构精巧。(4分,每点2分,给满为止)
4分答案示例:①起到首尾呼应的效果,使文章结构关联紧密。②出错电梯引发了一系列的情节,推动了情节的发展。③逯冬乘电梯反复升降看飞扬的雪花,雪停后又来电梯,体现内心的迷惆和最后重拾心情,烘托人物形象,展现内心情感。
2分答案示例:①逯冬反复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