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情不知其所起.docx
文件大小:38.01 KB
总页数:2 页
更新时间:2025-05-23
总字数:约1.12千字
文档摘要

情不知其所起

刘杰王前程

一、触景生情,惜时进取

作者用拟人化手法并不仅仅是为了使景物变得生动,而是为了显示草树在‘知春不久归’的基础上如何‘百般红紫斗芳菲’,也就是说抓紧这‘春不久归’的有限时间,尽量发挥各自最大的生命活力,释放自己的潜在能量。草树和杨花、榆荚身处逆境仍具有积极进取的乐观精神,正是韩孟等人提倡的“笔补造化”的生动体现。

二、独树一帜,巧妙讽喻

草树傲立群芳之中,甘愿作为陪衬,不因无“红紫”与“芳菲”而觉得低人一等。相反,那仅凭浅淡之美的杨花榆荚,本身无“才思”,只知道随春风东摇西荡、摇摇摆摆,风停之处就是它们的归宿。诗人抓住杨花榆荚轻浮的姿态,由物及人。

“草树”隐喻那些在现实中敢于立于潮头,勇于鼎力革新,坚持己见之人,“杨花榆荚”隐喻才思贫乏、因循守旧、庸劣粗疏之辈。万物各有所长,要找到自己特立独行之处,并且要善于利用。草树本来就不具有万紫千红的颜色,何必绞尽脑汁争奇斗艳呢?红紫芳菲凭借浓重的色彩迷惑世人一时的垂怜、青睐、欣赏,但是它们总归是要凋谢的,草树却能厚积薄发。诗人借此诗勉励世人以及自己,不要因眼前一时的绚烂光景迷失了方向。

韩愈为人耿直,敢于仗义执言,因而在官场上颇感孤独:“公不见信于人,私不见助于友,跋前踬后,动辄得咎”“独行而无徒,是非无所与同也。”肺腑之言无人听,诗歌无人相和吟。时京畿地区大旱,官员横征暴敛,导致百姓寒馁道途,倒毙沟壑。群臣对此视而不见,相互勾结,导致“陛下之所未知”。韩愈上书论及实情,遭到当时幸臣忌恨,因此被贬。淮西藩镇气焰嚣张,许多朝廷大臣摄于藩镇淫威不敢说话,韩愈写下《论淮西事宜状》,主张以武力平定,速战速决。但是,韩愈的言论与当时的主和派不和,遭到诽谤,因此被贬。“商财贿之有亡,计班资之崇庳,忘己量之所称”。在群臣“侥幸于万一”,“在其位不谋其政”的官场上,韩愈却没有失掉初心,坚定地走着自己的路。

在“浮艳空洞”的骈文大行其道、俘获众心之际,韩愈提倡复兴古朴的文风,强调内容和形式的统一,反对因循守旧。《进学解》云:“锺常途之促促,窥陈编以盗窃。”杨花榆荚就是最好的印证,放任自流,生与死、兴与废,完全借助他人之力又岂能长久呢?

三、另辟蹊径,托物言志

草树“知”春,与红紫“斗”芳菲,草树又怎能知晓时节的变化与更替呢?更不可能起争斗之心。杨花榆荚没有“才思”,怎能做出化作“飞雪”这一雅士才能做出的举动呢?这一切只不过是诗人主观情感和志向的寄托和迁移罢了。诗人托眼前之景,言自己平生之志。韩愈的情志何在?

[1]刘学锴.唐诗选注评鉴(上卷)[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3.

[2]陈元龙.历代赋汇[M].上海:上海书店,江苏古籍出版社,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