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精英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探索
[摘要]高校精英人才培养是指围绕教育教学目标,通过创设良好的教学条件和学习环境,培养具有高深知识、卓越能力和优秀综合素质的精英人才。地方高校精英人才培养普遍存在教育观念滞后、教学模式创新性不足、考核评价单一等问题。在高等教育普及化背景下,乐山师范学院为打造办学特色,创新开展精英教育,从坚定培养理念、优化培养方案、创新教学模式和完善评价体系等方面探索精英人才培养模式。通过问卷调研,根据数据结果反馈采取的系列举措合理有效,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从而为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精英人才的培养提供借鉴。
[关键词]精英人才;培养理念;课程体系;教学模式;考核评价
[基金项目]2021年度四川省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和教学改革项目“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精英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探索”(JG2021-1240)
[中图分类号]C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25)10-0121-04[收稿日期]2023-11-24
精英人才培养强调培养卓越、创新、领导和综合素质,使之能够在学术、科研、商业、文化、社会和政治等不同领域中发挥重要作用,从而推动社会、经济和文化的进步。开展精英教育既是应用型本科高校满足国家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需要,也是高校自身实现跨越发展,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精英教育要求本科生培养方案在培养理念、课程体系、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全方位改革,以适应对学生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的需要,达到提高精英教育质量的目的。乐山师范学院为打造办学特色品牌、适应建设省属一流高校的要求,创新因材施教、分类培养、精英教育、个性发展的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设立了精英教育学院,内设四类精英实验班,以期培养理论基础扎实、学科背景宽厚、综合素质高、创新能力强和具有发展潜力的拔尖创新型人才。
一、精英人才培养的内涵
精英人才培养是一种教育策略,旨在培养出在特定领域或多个领域表现出色、具有卓越素质和潜力的学生或专业人士。精英人才培养强调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鼓励所培养的学生能思考独特的问题,提出新颖的解决方案,并在实际应用中创造价值。精英人才培养强调跨学科的知识和技能,能够将不同领域的知识融合,解决复杂的问题。除了专业知识,精英人才培养还强调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包括批判性思维、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跨文化意识和伦理道德的培养。总之,精英人才培养的内涵涵盖了高学术水平、创新能力、领导力、综合素养、跨学科能力等多个方面的内容,旨在培养高素质人才,使之能在不同领域中产生积极的影响,推动社会、经济和文化的进步。
二、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开展精英人才培养的现实意义
作为应用型本科高校,树立“知识、技术、能力、素质”“四位一体”的人才培养理念,就是要培养基础知识扎实、技术技能精湛、实践能力较强、综合素质较高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应用技术型人才,这是应用型人才的本质内涵,也是应用型本科高校的人才培养定位[1]。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尽管在资源和声誉方面不如一些知名的研究型大学,但其开展精英教育在地方经济发展、创新创业、社会服务、地方文化和特色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地方经济发展方面,培养的学生可以为当地社会、经济和文化领域提供所需的专业知识和领导力,促进地方企业的成长和创新,从而促进区域的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在创新创业方面,着力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和实际应用能力的学生,使其在解决当地社会问题、提高生活质量以及应对环境挑战方面发挥关键作用。培养的学生通过社区参与和社会服务项目,积极参与解决当地社会问题,有助于提高社区生活质量和社会稳定性,从而更好地服务社会。相较于其他研究型大学,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通常更接近当地社会和文化,更容易传承和弘扬地方文化与特色,培养的人文社科类学生更有助于地方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综上,地方高校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定位不宜与研究型大学趋同,应该以培养服务地方需求的应用型创新型人才为主[2]。这样更加符合此类高校的办学定位,也更容易获得学校办学资源的支持,同时能够带动学校走向高层次。
三、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精英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育观念滞后,效率至上
地方高校对精英教育内涵的正确认识和深刻理解决定着精英人才培养的走向和质量[3]。精英人才培养的教育理念会映射在学生的选拔、课程体系的制定、教学模式的选择及人才培养效果的考核评价等教育教学环节。廖晓蓉[4]提出在精英教育理念下,“赶”“超”思维强化了精英的作用性,“精英”的优越感弱化了“精英”发展的自觉性,成就“精英”的思维淡化了大众的发展性。传统精英人才培养一味追求短期成果,无论是初始阶段对苗子的选拔,还是最后阶段对人才培养是否成功的鉴定,都缺乏科学的依据,最后不得不依附于升学主义逻辑[2]。传统精英教育多重视学生的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