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虚拟仿真实验的创新融合与实践探索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人工智能(AI)和虚拟仿真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不断扩展,尤其是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创新实践。虚拟仿真技术与思政课教学相互融合,其核心目的在于直面传统教学所面临的诸多挑战。通过巧妙构建起理论通向实践的坚实桥梁,让教学过程更富有趣味性与活力,从而契合学生多元化、个性化的学习诉求。高校思政课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设计包括实验的设计与选择,以及学习评估机制的建立。把虚拟仿真实验教学有机地纳入新时代思政课体系之中,能够切实地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参与积极性,有力地强化学生的动手实操以及实践应用能力,深入地促进学生对思政理论知识的领会与实践运用,显著地提升教学的实际成效与学生的学习收获成果,进而有力地推动学生综合素质全方位的提升与发展。
[关键词]虚拟仿真;人工智能;高校思政课
[基金项目]2023年度深圳市教育科学规划项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机理与实践研究”(szjy23016)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25)10-0117-04[收稿日期]2024-10-09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顺应科技产业革命和数字经济发展潮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统领,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国家主席习近平向国际人工智能与教育大会致贺信强调:“中国高度重视人工智能对教育的深刻影响,积极推动人工智能和教育深度融合,促进教育变革创新。”[1]将虚拟仿真技术应用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高校思政课”),使课堂与实验教学融合,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取得实效,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信息技术融合,是高校思政课改革的尝试与探索。
一、虚拟仿真实验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的创新应用背景
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时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2]高校思政课旨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道德素养和政治觉悟。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如何提高学生的积极参与度、帮助他们深入理解理论知识并有效应用于现实生活,始终是一个挑战。人工智能作为一项以大数据和深度学习为核心驱动力的科学技术,其核心是通过模拟人脑复杂的层次化认知结构,使机器自动挖掘出隐藏在数据中的复杂模式和规律[3]。虚拟仿真实验利用计算机模拟技术,为学生构建了逼真的实验场景,提供沉浸式学习体验。人工智能的引入,不仅提高了虚拟仿真实验的智能化程度,也大幅拓展了其在教育和培训领域的应用范围。作为教育技术创新的一部分,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通过构建互动且沉浸的学习环境,为应对这些挑战提供了一个可行的解决方案。
近年来,随着信息化和数字化教育技术的快速发展,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作为一种创新的教学模式,受到了广泛关注和应用。为了满足优先发展、优势发展、优质发展的实际需求,不管是从载体论的角度来看,还是从环境论的角度来看,都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在当今时代积极做出复合性的选择,努力探寻创新驱动的发展契机,力求实现传统与现代、虚拟与现实、技术与社会之间的融合式发展[4]。因此,在当前背景下,高校思政课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蓬勃发展,成为对传统教学方式的有益补充与改进,积极响应教育教学改革的号召。通过深入研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的有效性和改革意义,有助于不断提升教学质量,满足当代高等教育的需求。
二、人工智能背景下高校思政课虚拟仿真实验设计
近年来,众多高校纷纷投入探索虚拟仿真技术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合的行列之中。高校思政课虚拟仿真实验教学模式旨在结合思政课的知识点,在实验过程中以教师的教学需求和学生的自主操作为主,持续推动教学质量和效果的改进与提升。在设计高校思政课的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内容时,关键是要紧密结合课程的核心目标与学科特点,同时兼顾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兴趣点。虚拟仿真实验应以教师的授课需求和学生的自主操作为主,充分发挥虚拟仿真环境在实践教学中的独特优势,使知识传授与现实情境有机结合,以实现教学效果的优化和提高。
(一)高校思政课虚拟仿真实验设计环节
将虚拟仿真实验应用于高校思政课中,其具体设计主要包括以下环节:(1)实验入门环节。这一环节须运用自主研发的实验软件,为学生明确制定实验目标或任务,使学生对即将进行的实验内容有初步的了解和预期。同时,要详细介绍实验操作规则及相关的背景知识。(2)情境演绎环节。学生通过仿真软件参与到具体的实验情境和案例演绎中。在这一过程中,所构建的虚拟环境须真实反映相应的社会背景和文化特征,让学生在情境中做出选择,经历不同的情节发展,从而产生不同的实验结果。(3)反思与探讨环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不仅要对不同的过程和结果进行比较,还要深入探讨理论知识在具体情境中的运用,以此增强学生分析问题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