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以任务群及跨学科学习思维构建素养型课堂.docx
文件大小:26.34 KB
总页数:8 页
更新时间:2025-05-23
总字数:约5.73千字
文档摘要

以任务群及跨学科学习思维构建素养型课堂

教学内容:

统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十三课《少年中国说(节选)》。

教材分析:

围绕“爱国情怀”主题,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精心编排了四篇课文,这些课文跨越不同年代,聚焦不同人物与事件,体现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深刻责任感与使命感。本单元训练要素是“借助资料,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鉴于学生在三、四年级已初步掌握了查找与整理资料的基本技能,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在于指导学生如何更有效地结合资料,深化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感受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达成这一学习目的的关键路径在于“结合资料\这一方法的运用。

结合课文特点及教学要求分析,本课从“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任务群视角进行教学,设计“源起‘爱国’\“明确‘责任’\\憧憬‘美好’”“展望‘未来’\四个教学环节,层层推进,实现借助资料体会课文所表达思想感情的教学目的。

学情分析:

本文对于五年级来说难度比较大。难度之一是文章不仅是文言文,而且其中第二自然段中生僻字多,用多种事物象征描绘了少年中国的光辉前景,学生对文意比较难理解。难度之二是要让学生明确肩上强国责任的同时厘清“少年中国”与“中国少年”直接的关系。难度之三是文章时代背景离现在比较久远,学生很难感同身受。为了更好突破难点,可以指导学生借助搜集资料帮助对课文进行理解,充分运用课后第二题提示带领学生探究学习,更好理解文意,结合新课标对古文教学的要求,多读、多练,在反复读中训练语感的同时进行感悟。

教学目标:

1.文化自信:培养浓厚的爱国情怀与民族自豪感。

2.语言运用: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思维能力:有针对性地补充资料,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明确少年中国与中国少年的紧密联系。

4.审美创造·体会古文语言美.感受梁启超先生的憧憬与期望,通过朗读表达壮志豪情。

教学重点:

1.有针对性地补充资料,明确少年中国与中国少年的紧密联系。

2.感受梁启超先生的憧憬与期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壮志豪情。

教学难点:

1.感受文中梁启超先生第二自然段描绘的对少年中国的美好憧憬。

2.明确中国少年的强国责任,体会少年中国与中国少年的联系。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教学课件;

2.学生准备:(1)尝试朗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2)查阅资料了解作者的创作背景。

教学过程:

一、源起“爱国”

1.教师出示单元导语引入。

2.引读本单元第一篇课文《古诗三首》中最能体现作者爱国情怀的诗句,回顾不同时期中华儿女的爱国情怀。

3.板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以爱国少年该有什么样的责任导人并齐读课题。

出示语文要素强调学习目的: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结合资料,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设计意图:统编版教材以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双线组元进行编排,教学开篇突出单元主题开课,明确单元训练要素为本文的学习铺垫】

二、明确“责任”

1.自由读读第一自然段。

2.交流:梁启超先生写的“今日”是什么时候?

明确时间:梁启超先生说的“今天”指的是1900年前后的中国。

3.出示资料了解背景,明确责任:

(1)出示体现百姓生活贫穷的照片,交流可以用哪个词语形容。

(2)出示当时欧美电灯、蒸汽火车、火枪、火炮等发明或改进,交流可以用哪个词语形容。

(3)历史书籍是了解过去的最好资料,交流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中国。(课件出示八年级历史相关内容默读)

引导:当时的中国贫穷、落后、软弱,如果你是梁启超会怎么想?希望中国少年做什么?

(预设:希望少年能让国家繁荣富强)

所以梁启超说——“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板书:少年)

谁能说说少年有什么样的责任?(交流后板书:强国责任)

4.所以,梁启超先生说——(引导)“……少年强则国强……少年雄于地球则……

交流:少年和国家之间关系是什么样的?(板书:中国)

出示竖向排列的句子:这八句话可以随意调换顺序吗?为什么?

预设1:不能,智慧了才能有丰富的知识,才能让祖国强大,国家才能独立……(前一个是后一个的基础)

预设2:层层递进。

预设3:“富”是精神富有,知识丰富,和强的意思不一样,两句话意思并不重复。

指导朗读:为了写出层次,这里用了什么修辞?(排比)

指导朗读:你会怎样读出这里层层递进的感觉?(指名读)

5.“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让我们用铿锵有力的声音齐读第一自然段,牢记肩上的强国责任。

6.要读懂文章,了解作者必不可少。我们可以借助AI工具帮助我们查找资料。要注意的是,并不是AI给出的所有答案都是有用的,还要进行一定的筛选和完善。

(AI出示梁启超先生资料)

小结过渡:在梁启超文集中有这样一句话——“十年饮冰,难凉热血”,面对国家危难,就算饮冰十年也难以浇灭他内心的焦灼,他的一生都在为国家的民主富强而不断奋斗,在梁启超心中,未来的中国应该是什么样的呢?请同学们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