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语言学视角下大学英语教师生态身份认同与建构
[摘要]解决生态现实问题有赖于思政教育,生态语言学研究为外语教学带来了重要的思政教育启示,是大学英语教师探索和丰富课程思政教学的新路径。以南宁学院为例,调查“大学英语+生态教育”的教学研究与实践情况,发现大学英语教师在这方面的关注和教学成果不多,根本原因在于教师生态身份仍存在缺失。从生态语言学角度提出,从生态哲学观、生态话语和生态行动等方面来完善大学英语教师生态身份的建构,能够提高教师开展生态教育的主动意识,丰富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育的实践成果。
[关键词]生态语言学;大学英语;生态身份
[基金项目]2021年度广西教育规划课题“民办院校线上线下混合教学管理质量研究”(2021ZJY736)
[中图分类号]G6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25)10-0047-04[收稿日期]2023-11-28
生态语言学研究为外语教学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思政启示,即在语言教学中培育具有语言生态观和生态视野的生态型人才。大学英语课程面向高校所有专业的学生,是高校培德育人的重要阵地。大学英语教师则是开展外语课堂生态教育,培育“生态人”的主要力量。因此,具备一定的生态语言学知识素养对于大学英语教师来说是非常必要的。本文以南宁学院为例,针对大学英语教师对开展生态教育的态度、准备条件及生态教育实践成果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大学英语教师认可“生态人”的育人目标,但尚欠缺“大学英语+生态教育”的主动意识和实际行动。浅层原因在于教师对生态语言学路径的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的关注不多,深层原因则是教师缺失生态身份认同,而生态身份恰是大学英语教师进行生态教育教学实践的重要前提。本文尝试从生态语言学视角探讨并提出教师生态身份的建构策略,为大学英语教师加强生态认同和完善生态身份,顺利开展生态教育提供建议,对丰富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育实践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生态语言学与生态身份
生态语言学是生态学和语言学的交叉学科,主要借鉴生态学研究理论和方法研究语言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有“豪根模式”和“韩礼德模式”两种经典研究范式。“豪根模式”把语言和语言生存的环境比喻为生物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语言的发展与其所处的自然、社会和心理环境相关。该模式研究重视和维护语言的多样性,是实现文化生态平衡的前提,是人类社会和谐相处的保证。因此,人类应当秉持开放、包容、平等、和谐的生态语言观。“韩礼德模式”将语言视为自然生态中的一个组成部分,认为语言作用于人们对自然生态的认识,引导人们的行为。“韩礼德模式”下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生态批评话语分析、和谐生态话语分析和绿色语法等几个方面,目的是揭示语言中的非生态因素,寻找更适合自然生态良性发展的话语形式。
米切尔·托马索(MitchellThomashow)提出生态身份(ecologicalidentity)是指人们对人与自然生态关系的认知、直觉和情感感知[1]。苗兴伟等[2]指出生态身份是指人们从个性、价值观、行为与自我意识等方面理解自我与自然关系的不同方式。生态语言学家Stibbe[3]认为,生态身份的形成有助于人们关注生命赖以生存的更大的生态系统,增强对所有生命形式的尊重和关爱,并且更重要的是付诸行动。生态身份是基于个体的生态哲学观而形成,并通过话语和行为得以确立与巩固。在教学生态系统的生态位中,教师高于学生,那么,教师的教学活动对学生具有指导和引领的作用。因此,教师首先要确立生态身份,并基于此身份立场进行教学设计和实施,才能实现生态教育的正向引领。
二、生态身份缺失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融入生态教育,教师基于生态身份的立场和观念来挖掘教材中的生态教育因素,解析教学文本内容中的生态话语,升华其中的教育意义。因此,生态身份是教师进行“大学英语+生态教育”的前提。本文以南宁学院为例,对教师进行问卷调查,了解他们对生态教育的认知及生态身份认同的现状,问卷面向9位大学英语教师开展调查。
首先,通过问题Q1:“您对生态教育知识是否有需求?”Q2:“您认为是否有必要培养学生的生态素养?”Q3:“您期待将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调查教师对生态教育的态度和认识。调查结果表明,44.45%的教师表示对生态教育知识有需求,33.33%的教师表示可有可无,22.22%的教师认为自己不需要生态教育的相关知识储备。66.67%的教师认为有必要培养学生的生态素养,33.33%的教师认为此必要性可有可无。66.67%的教师期待通过教学帮助学生成长为注重追求人与自然、他人(社会)及自我之间的和谐共生,具有生态意识和意愿的“生态人”,33.33%的教师期待学生成长为能够适应社会环境的“社会人”。这说明,大部分教师对“外语教学+生态教育”是有需求和期待的,但超过半数的教师缺少主动学习和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