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丰富学习内容 着眼育人实效.docx
文件大小:20.28 KB
总页数:5 页
更新时间:2025-05-23
总字数:约3.39千字
文档摘要

丰富学习内容着眼育人实效

无可替代的整体育人优势,成为跨学科学习热度持续攀升的重要原因,这种学习方式所要求的综合性和系统性,一方面对教师的水平和能力是极大挑战,另一方面又能全面而持久地提升学生核心素养。但在目前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跨学科学习普遍处于探索阶段。要将无意识的、非计划性的跨学科学习转化为有目的的、系统化的学习活动,就需要清晰定位目标、合理选择内容、科学组织活动,立足语文,努力打破传统学科界限,积极探索有效开展跨学科学习的路径。

一、清晰定位目标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对跨学科学习学习任务群的定位是“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联结课堂内外、学校内外,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领域;围绕学科学习、社会生活中有意义的话题,开展阅读、梳理、探究、交流等活动,在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基于这一定位,小学语文的跨学科教学,最终要以提高语言文字运用能力为目标,在丰富的知识、多样的体验中实现核心素养的提升。

跨学科学习将语文课堂的教学目标提升到一个新的台阶,不再以单一学科和单一教材的目标作为唯一参照,不再以“知识掌握”为唯一评价标准,应呈现出对“能力培养”的侧重,尤其是运用多学科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当然,各个目标之间也不能仅仅是各学科教学目标的“拼凑”,应有共同的指向,即“此次跨学科学习后学生具备什么样的素养”,所以教学自标应着力于“大任务情境”的驱动设计,统领各项学习活动。以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十一课《赵州桥》为例,教师结合单元主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确定本堂课的项目名称“宝贵历史文化遗产我推荐”,以跨学科学习任务群要求为依据,结合单元语文要素“了解课文是怎么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的”设定项目本质问题,以“制作赵州桥文物档案,成为优秀的中国历史文化遗产推荐官”为任务驱动,带领学生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中深人探究,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这样的训练目标就是明确的。

二、合理选择内容

跨学科学习将教学内容延伸到教材外、校园外、生活中,建立联结,落在实处,最终能形成丰富的知识体系,解决实际的生活问题。教材联结更多学科领域,启用更多教学方式,构建知识网络,培养学生发散性思考的能力,在内容的选择上,可以从以下几方面人手:

(一)现有学科——易于取用的资源。语文作为基础性学科,涉及的知识面较广,相对来说较容易与现有的国家规定课程联动,用好身边的资源也是最简便易行的跨学科教学组织方式,一定程度上也能作用于各学科学习的效果。以统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十九课《只有一个地球》为例,本课的设计在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综合运用地理、数学、道德与法治等学科知识清晰地认识到“只有一个地球”的事实,感受地球的美丽与渺小;再引导学生联系课堂内外、学校内外的生活经验,深刻感悟破坏矿产资源的严重后果,进而认识到保护地球、节约资源的重要性和迫切性,达到情感共鸣。本课教学内容的延展体现在多个方面,充分调用了学生的常识、体验与思考。现有学科也是最容易取用的资源之一,一定程度上说,各学科知识之间的互通性是实现跨学科的基础。

(二)课外知识一点状辐射的资源。以语文学科的一个知识点为中心,以开放式的探究模式为指引,让学生自主查找课外知识,通过多种渠道解决同一个问题,一方面可以训练学生搜集资料的能力,另一方面也可以让知识的呈现形式和内容更加丰富。如《只有一个地球》一课中使用的各类科学数据的对比,以及环境保护相关知识的贯穿,把课堂、生活、世界联系在一起,延伸出可以从中得到什么启示等思考,丰富了课堂内容,增强了学生探索欲。

(三)生活经验—日积月累的资源。卢梭的“自然教育”及裴斯泰洛齐的“生活教育”都强调要获得关于世界和现实生活的经验,使学科知识通过学生的体验得以整合。由于学生的成长经历不同,他们的生活体验和经验也存在差异。差异性是跨学科学习的“双刃剑”,在有效的教学组织下,教师和学生的生活经验可以成为互补的学习资源。如《赵州桥》的教学过程中,对于理解桥的长度与宽度,多次关联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场景、物件等,较好地体现了“以生活经验有效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

(四)热点话题一关联社会的资源。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学生可以通过多种渠道了解当下时事。信息的阅读、选择和处理也是语用能力生活化的一种体现,在校园里、生活中和社会上发生的很多事件对学生影响深远,学生更是时代的亲历者。基于年龄特点,整合语文教材内容,选择恰当的社会热点话题作为跨学科学习的主题,更符合信息化时代核心素养培养的要求。《只有一个地球》关注当下的热点话题,能通过新闻播报、科技快讯、动手实践、想象未来等活动,让学生多角度多形式参与学习过程,也让放眼世界、探索世界的种子在学生心中萌芽。

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