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学考试模拟题(附答案解析)
一、单选题(共30题,每题1分,共30分)
1.因总漏出大于总注入而造成的经济不均衡可通过以下哪一项来调整?()
A、刺激投资的增加
B、减少税收
C、A和B
D、提高边际储蓄倾向
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总漏出大于总注入会导致经济收缩,要调整这种不均衡,刺激投资增加可以直接增加总注入,减少税收能增加居民和企业可支配收入,进而增加消费和投资等注入,所以A和B都可以起到调整作用,应选C。提高边际储蓄倾向会使漏出进一步增加,不利于调整不均衡,D错误。
2.凯恩斯主义从总需求分析出发认为产生经济周期的原因在于()
A、预期失误
B、投资的变动
C、短期消费的不稳定
D、货币冲击
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凯恩斯主义从总需求分析出发,认为经济周期的根源在于总需求的变动,而投资是总需求中非常重要且易变的部分。投资的变动会引起总需求的波动,进而导致经济的周期性波动。短期消费相对比较稳定,货币冲击不是凯恩斯主义从总需求角度分析经济周期的原因,预期失误也不是其核心观点中经济周期产生的主要原因。
3.如果人民币升值,那么中国居民购买国外产品的成本将:()
A、增加而且CPI(消费物价指数)下降
B、增加而且CPI(消费物价指数)上升
C、降低而且CPI(消费物价指数)上升
D、降低而且CPI(消费物价指数)下降
正确答案:D
答案解析:人民币升值,意味着同样数量的人民币可以兑换更多的外币,那么中国居民购买国外产品时,用人民币支付的金额会减少,即购买成本降低。同时,进口商品价格下降可能会带动国内整体物价水平有所下降,从而使得CPI(消费物价指数)下降。
4.社会保障支付属于()。
A、转移支付
B、税收
C、政府支出
D、消费
正确答案:A
答案解析:社会保障支付属于转移支付。转移支付是政府或企业无偿地支付给个人以增加其收入和购买力的费用,社会保障支付如养老金、失业救济金等就是政府将一部分资金转移给特定人群,以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符合转移支付的定义。而政府支出范围更广;税收是政府获取收入的方式;消费是个人或家庭为满足自身需求而进行的购买行为,均与社会保障支付的性质不同。
5.能计入GDP帐户中的是()。
A、农民生产自己消费的那部分农产品
B、家庭主妇的家务劳动
C、家政公司提供的家务劳动
D、二手车的售价
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选项A中农民生产自己消费的农产品没有进入市场流通,不产生市场价值,不计入GDP;选项B家庭主妇的家务劳动没有市场交易,不计入GDP;选项C家政公司提供的家务劳动是市场交易行为,有市场价值,计入GDP;选项D二手车的售价在二手车交易时已计入其生产年份的GDP,再次交易不计入当期GDP。
6.如果消费函数为C=100+0.8(Y-T),那么政府支出乘数是()
A、0.8
B、1.25
C、4
D、5
正确答案:D
答案解析:政府支出乘数公式为\(k_g=\frac{1}{1-MPC}\),在消费函数\(C=100+0.8(Y-T)\)中,边际消费倾向\(MPC=0.8\),所以政府支出乘数\(k_g=\frac{1}{1-0.8}=5\),故答案选[D]。
7.假定经济处于“流动性陷阱”中,乘数为4,政府支出增加了80亿元,那么()
A、收入增加小于320亿元
B、收入增加将超过320亿元
C、收入增加不确定
D、收入增加320亿元
正确答案:D
8.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是()。
A、失业率为零,经济加速增长。
B、充分就业,通货膨胀率为零。。
C、充分就业,实际工资的上升率超过或等于通货膨胀率。
D、充分就业,稳定通货,保持经济稳定地增长,避免国际收支赤字和汇率的过度波动。
正确答案:D
答案解析: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主要有四个,即充分就业、稳定物价、经济持续均衡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选项A中失业率为零不现实;选项B通货膨胀率为零也很难做到;选项C实际工资上升率超过或等于通货膨胀率不是宏观经济政策的核心目标。只有选项D涵盖了充分就业、稳定通货、经济稳定增长以及避免国际收支赤字和汇率过度波动等宏观经济政策的主要目标。
9.能计入GDP的是()。
A、居民购买的二手车
B、银行向某企业收取的一笔贷款利息
C、企业购买的原材料
D、家庭购买普通股票
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选项A中居民购买二手车,二手车在其生产年份已计入GDP,再次交易不计入;选项B银行收取的贷款利息属于生产要素报酬,计入GDP;选项C企业购买原材料是中间产品,不计入GDP;选项D家庭购买普通股票只是一种产权转移,不涉及生产活动,不计入GDP。
10.引起IS曲线向右方移动的原因是()
A、对未来利润预期变得悲观
B、政府削减国防开支
C、其他国家实际国民生产总值增加
D、实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