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习题+答案(附解析)
一、单选题(共20题,每题1分,共20分)
1.以下不属于问题解决特点的是【】。
A、解决问题是“新”问题
B、一系列认知操作
C、遇到的问题是多次遇到过的问题
D、问
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问题解决具有一系列认知操作,解决的是“新”问题,有明确的目的等特点。而遇到多次遇到过的问题不属于问题解决的特点,如果是熟悉的问题情境,按照已有的经验和模式去处理,不一定涉及真正意义上的问题解决过程。
2.【】是由于练习或反复经验而引起的心理和行为的变化。
A、学习
B、教育
C、认知
D、注意
正确答案:A
答案解析:学习是个体在特定情境下由于练习或反复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比较持久的变化。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人身心施加影响,并促进人向社会要求的方向发展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认知是指人们认识活动的过程,即个体对感觉信号接收、检测、转换、简约、合成、编码、储存、提取、重建、概念形成、判断和问题解决的信息加工处理过程。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题干描述的是学习的定义,所以答案选A。
3.经典性条件作用是由俄国生理学家【】首创的。
A、维果斯基
B、艾宾浩斯
C、巴甫洛夫
D、乌申斯基
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经典性条件作用是由俄国生理学家巴甫洛夫通过狗进食的摇铃实验首创的。他发现狗在听到铃声时也会分泌唾液,这是一种经典的条件反射现象。艾宾浩斯主要贡献在记忆研究方面;乌申斯基是俄国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维果斯基在儿童心理发展等方面有重要理论贡献。
4.【】是一定社会的道德准则和觃范在个人思想和行动中的表现。
A、人格
B、品德
C、个性
D、意志
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品德是一定社会的道德准则和规范在个人思想和行动中的表现。人格是个体独特而相对稳定的心理行为模式;个性是一个人的整体精神面貌;意志是个体自觉确定目标并据此支配、调节自己的行动,克服困难,从而实现目的的品质。所以答案选B。
5.学生将课堂不教师的热情联结在一起,课堂引发出积极情绪,这属于【】。
A、经典性条件作用
B、操作性条件作用
C、工具性条件作用
D、R
正确答案:A
答案解析:经典性条件作用是指一个中性刺激与一个无条件刺激多次联结后,中性刺激也能引发与无条件刺激相似的反应。在课堂情境中,教师的热情(无条件刺激)引发积极情绪(无条件反应),学生将课堂与教师的热情联结在一起后,课堂(中性刺激)也能引发出积极情绪(条件反应),这符合经典性条件作用的原理。操作性条件作用强调通过行为的后果来改变行为频率;工具性条件作用与操作性条件作用类似,重点在于行为与结果的关系;这里的描述更符合经典性条件作用的特点,所以选A。
6.【】和罗宾逊提出PQ4R法。
A、托马斯
B、皮亚杰
C、罗杰斯
D、奥苏贝尔
正确答案:A
答案解析:托马斯和罗宾逊提出PQ4R法。PQ4R法是一种有效的学习策略,包括预习(Preview)、提问(Question)、阅读(Read)、反思(Reflect)、背诵(Recite)、复习(Review)六个步骤。托马斯和罗宾逊经过研究发现,这种方法有助于提高学习效果和记忆效率。
7.【】认为学习的目的在于以发现学习的方式,使学科的基本结构转发为学生头脑中的认知结构。
A、罗杰斯
B、马斯洛
C、奥苏贝尔
D、布鲁纬
正确答案:D
答案解析:布鲁纳认为学习的目的在于以发现学习的方式,使学科的基本结构转化为学生头脑中的认知结构。布鲁纳强调学生通过主动探索去发现知识,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从而促进认知发展。奥苏贝尔强调有意义的接受学习;罗杰斯倡导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马斯洛主要提出了需要层次理论等。
8.【】指儿童的道德判断只注意行为的客观效果,不关心主观动机,是受自身以外的价值标准所支配的。
A、无觃则阶段
B、放纵
C、自待
D、他待
正确答案:D
答案解析:他律是指儿童的道德判断只注意行为的客观效果,不关心主观动机,是受自身以外的价值标准所支配的。处于他律阶段的儿童往往根据外在的规则来判断行为的对错。在无规则阶段,儿童几乎没有规则意识;放纵强调行为不受约束;自律则是儿童能够依据自己内在的道德标准进行判断。所以本题选D。他律阶段儿童的道德判断主要受外部权威和规则的影响,只关注行为结果,不考虑行为背后的动机等主观因素,符合题干描述的特征。
9.经典性条件作用形成后,如果反复呈现条件刺激,却不呈现无条件刺激,条件反应的强度会逐渐减弱,甚至消失,这被称为【】。
A、分化
B、泛化
C、消退
D、自然恢复
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经典性条件作用形成后,如果反复呈现条件刺激,却不呈现无条件刺激,条件反应的强度会逐渐减弱,甚至消失,这被称为消退。分化是对不同刺激做出不同反应;泛化是对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