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叙述特点的深度阅读方法探析
摘要:在阅读过程中,教师需要组织有效的学习活动,注重聚焦学生的思维,进行深度阅读。阅读中教师需要引领学生关注文本的特点,从“读得懂”到“懂得读”,从一篇文章到一类文章的阅读,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结合教学实践探讨关注叙述特点,进行深度阅读的有效方法。
在具体的作品中,作者采用不同的叙述方式会产生不一样的表达效果。作者通过不同的叙述语言、采取不同的角度就会呈现出不同的面貌。而每一个人观察的角度不同,故而进入文本的视野情境也会大不相同,所以教师需要引领学生关注文本的叙述方式,与作品、作者展开深层的对话。在阅读教学中,有些教师仅仅关注文本的内容、情感、主旨,很少从叙述特点的角度对文本进行深度解读。有的教师解读文本时仅仅关注文体、语言特点,长此以往,会导致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思维僵化,个性化的阅读体验很难形成。笔者从文本叙述特点的角度,结合文本内容,紧扣学生阅读实际,进行深度阅读,提升其阅读思辨性。
一、比较辨析,深刻理解文本
新课标强调:“发展学生思维,提升思维品质,在文本解读辨析中引导学生深度思维。”这就要求学生在深度阅读中学会紧扣文本,进行比较辨析,从而深刻体会作品的意蕴。
首先,比较辨析叙述特点,深入文本。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关注文本叙述特点,进行前后对比辨析,激发学生发散思维,深入思考。比如,学习《琵琶行》一诗,有的教师仅关注文本中对音乐的描写,对文本的叙述方式很少关注。笔者执教时有意识地关注这首诗的叙事特点,发现《琵琶行》中的序与诗的叙事特点存在很大的差异,由此笔者提出问题:“序和诗的叙事特点有何差异?”辨析序言的脉络和诗歌脉络的差异性。学生通过阅读文本找出二者之间的差异,绘制出了以下脉络:(1)序的脉络:江头送客——闻琵琶曲——自序身世——感言伤己——赠《琵琶行》。(2)诗歌的脉络:江头送客,忽闻琵琶——暗问邀请,弹奏琵琶——自述身世,感言伤己——泪下沾裳,赠《琵琶行》。在文脉的梳理过程中学生会发现:诗歌脉络有暗问邀请,泪下沾裳,而序没有;序是琵琶女弹前弹后说身世,而诗歌是琵琶女弹后说身世。由此教师可引导学生思考:“你在琵琶曲中听出了琵琶女怎样的情绪?你喜欢琵琶女弹前透露身世还是弹后说身世?”学生在比较辨析后说出自己的见解,形成自己的閱读体验。许多学生认为琵琶曲中有哀怨、有悲欢、有身世的沉浮,所以弹奏后再说身世设置了悬念,如果弹奏前述说身世的话过于直白。有的学生认为序中交代了诗人贬谪的背景,为其被琵琶声感动埋下伏笔,这样叙述过于直白,而诗歌中“闻琵琶忘归”,为下面“江州司马”认真倾听埋下伏笔。还有的学生发现序中是“京都声”,而诗歌中是“琵琶声”,二者区别在于“京都声”点明了作者的身份没有悬念,而“琵琶声”为“主人忘归”设下了悬念。
二、多重对质情境,深入体悟文本
语文学习的重要目标是发展和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这也是深度阅读的关键所在。学生丰富情感的认知是基于其高水平的思维能力,独立有条理的表达,可以对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在阅读教学中,教师需要紧扣叙述特点,创设多种对质情境,使学生与文本展开深层对话,从而探寻其中的深刻意蕴。
由此可见,文本解读是多元的,教师需要注重叙述视角和叙述方式在解读文本中的重要作用。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应多维地审视文本,进行叙述方式的转变,入情入境地体悟情感,进而走进文本深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