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出土文献”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摘要]近年来,随着人文学术界对出土简帛研究的进展和深入,各大高校纷纷开设“出土文献”类相关课程,但随之也引发了一系列新的困难和挑战。目前各大高校“出土文献”类课程的授课方式,基本采取“文献介绍”与“文本研读”的方法,这样的方式具有合理性,但也存在文字难读、文本枯燥、内容乏味等不可避免的难题。通过以哲学问题为导向、以问题带动文本,问题与文本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改革,不仅可以切实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出土文献研究的现状和最新进展,理解简帛文献研究对于中国哲学史研究的重要价值和意义,还可以更深入地激发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哲学思考能力,使无论是哲学专业还是非哲学专业的学生,都能在具有学科严格性的支持下获得个体生命在现代世界中的理性坐标。
[关键词]出土文献;课程改革;问题带动文本
[基金项目]2023年度中国政法大学青年教师科研启动资助计划
[中图分类号]G64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25)12-0055-04[收稿日期]2023-11-30
一、高校开设“出土文献”课程的必要性
20世纪70年代以来,大量新出土的简帛文献重见天日,为重新刻画早期中国的思想世界带来了新的契机。近30年来,大批人文学者纷纷投入到对简帛古书的整理、释读和研究工作中,使之成为当代中国学术界的一门“显学”。随着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学者和一线教师也意识到,如果不了解出土文献,那么无论是在人文学科的教育教学还是人才培养方面,都寸步难行。在此背景下,近年来,已有不少高校开始为本科生与研究生开设“出土文献”的相关课程。出土文献引入当今高校课堂,这一新的变化正在为新文科背景下的教育教学改革带来一场“哥白尼式革命”[1]。
不过,随着高校开设“出土文献”课程的逐渐普及,也随之带来了一系列新的挑战和问题。就笔者观察,目前全国各大高校开设“出土文献”相关课程的院系主要集中于历史系、中文系和哲学系,所涉及的课程诸如“出土文献与古代文明”“出土文献与先秦史”“出土文献与先秦哲学”“出土文献与文字学”“出土文献与考古学”等。这些课程往往难度较大(因此主要针对高年级本科生或研究生开设)、涉及知识面宽泛、学科交叉融合度高,因而对于学生的知识储备和前期素养要求也非常高。但与此同时,因为所涉及的话题新颖、问题有趣,这些课程又极受学生的欢迎,选课人数众多,往往成为各大高校新文科建设的重点课程。因而如何让这些课程更好地为学生所理解和接受,如何让“出土文献”这一新的学术热点落地生根,不仅走入课堂、融入课堂,同时更好地教育和启发后学者,也成为教育学界必须探索和研究的课题。
二、当前“出土文献”课程建设现状和难点
据笔者调查,目前全国各大高校开设的“出土文献”相关课程,其授课方式基本采取的都是“文献介绍”或“文本研读”的方式。即要么是宏观地介绍当前简帛学的现状、出土简帛古书的种类和特点、出土文献研究的方法、意义和价值等;要么是通过带领学生一起研读或会读的方式,选取其中数篇具有代表性的简帛文献,让学生逐字逐句地释读和分析。这两种方法当然都有其合理性,对于初学者而言也是极为必要的,前者可以系统地帮助学生全面了解这门学科的基本情况,而后者可以迅速帮助学生亲身感受这门学问的基本治学和研究方式。就笔者所在的中国政法大学为例,笔者长期为中国政法大学“哲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实验班”开设“出土文献与古代哲学”专业课程,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以往的这两种教学方式都存在以下的难点和问题。
1.文字难读。由于简帛古书为地下出土新文献,没有经过后世经典化的过程,所以在文字的释读、楚简的编联、语言的理解方面相较传世文献难度较大,且目前整理研究的成果说法不一,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古文字和文献研究基础。
2.文本分析枯燥。因为需要逐字逐句地进行文本释读,对于初学者而言,如果没有前期的学术史积累和训练,往往抓不住重点,不知所读为何物,也不知为何而读,导致学生很容易走神,课堂效果不高,而且很容易使讲授在观感上十分无趣。
3.涉及内容庞大且复杂。由于出土文献是一门交叉性极强的学问,不仅涉及考古学、文字学、历史学、哲学史、思想史、文化史等各个学科,还涉及出土文献与传世文献的交互对照,并且往往哪怕仅研读一篇文献甚至一句话、一个字,也需要了解和分析先秦学术发展的整体脉络和演变过程——其中时间跨度大,且旁涉较多,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宏大视野和统观把握能力。由于课程时间所限,难以全面地去梳理这个问题的源流演变。
三、问题与文本:“出土文献”课程改革思路
由上可知,问题的关键是,如何既不脱离文本研读这一基础环节和基本功,又能让这一过程变得生动有趣。在这一困境下,问题式授课方式的引入就变得愈发迫切且重要。我们发现,目前所出土的大量的简帛文献,尤其是一批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