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基于新文科、新工科跨学科的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docx
文件大小:43.39 KB
总页数:8 页
更新时间:2025-05-23
总字数:约6.82千字
文档摘要

基于新文科、新工科跨学科的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

[摘要]培养新文科、新工科跨学科的国际化复合人才是高校的一项重要任务,是时代的发展需要。以华侨大学为例,对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理论和实践的梳理,设计了中美121双学位、ACCA/CFA国际职业资格认证、中英3+1本硕连读、泛华订单式人才培养等四条具有侨校特色的国际化人才培养路径,总结了培养模式在人才培养理念、培养平台、培养内容、培养方式手段的阶段性研究成果,并分析了面临的挑战,提出了对策建议。旨在与其他高校同人在国际化人才培养方面开展深入交流。

[关键词]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新文科;新工科

[基金项目]福建省2021年省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会通中外’:基于新文科的全英商科国际化精英人才培养模式研究”(闽教高〔2021〕21-9)

[中图分类号]G649.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25)10-0173-04[收稿日期]2023-12-06

2019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指出,开创教育对外开放新格局。全面提升国际交流合作水平,推动我国同其他国家学历学位互认、标准互通、经验互鉴。加强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国际组织和多边组织的合作。提升中外合作办学质量。优化出国留学服务。实施留学中国计划,建立并完善来华留学教育质量保障机制,全面提升来华留学质量。推进与国际组织及专业机构的教育交流合作[1]。随着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我国与国外逐步加深合作,需要越来越多的国际化精英人才,其需求目标与现行人才培养目标应及时跟进、同向同行。

一、理论与实践基础

(一)新文科、新工科与国际化的理论

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四新”建设,推动了新时代高等教育模式的改革,名义上都与学科建设息息相关,但初衷都是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以专业建设为主。学科和专业,体现着知识体系分类及相应的制度安排,其建立建设的逻辑既遵循科学技术本身发展演化的规律,也体现着社会产业需求。“四新”建设首先是一场人才培养模式的重大变革。即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和方法论,总结中国经验和中国模式,坚持价值引领、守正创新,推动文科与理工、农医以及传统文科专业与现代信息技术深度交叉融合;对人类社会发展的理论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吸收世界学术探索的有益成果,思考人工智能带来的变化。文科新增学科门类覆盖面广,总体上应加强学科与社会的结合,注重融入现代科学技术特别是人工智能技术,深化高校文科专业教学改革,培养文科新人才[2]。

高校“四新”建设在思想(会通中外)、技术(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成果(创新成果、时代新人)等方面都体现了先进性,适应了国家构建新的发展格局的需要,是高校“四新”建设的重要基础。加强针对问题的跨学科建设,是“四新”高等教育范式变革的主要着力点之一。因此,要做到融会贯通,就需要在组织形式上开展广泛的跨学科学习。“四新”建设的成果最终必然是要出产品、创产业、促经济结构优化,所以今后高等教育一定要走向社会、融入社会,推动社会变革,这就是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2]。

新文科与传统文科相比,在传承传统文科精髓的同时,又融入了创新元素,采用了一种全新的思维模式。它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学科研究方法,不同学科之间可以相互协作、资源共享,从而实现更高层次的学科发展。推进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合作建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需要培养一大批新文科人才,这些人才具有科学素养,国家使命感高,具有全球视野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学生的技术训练在这样一个大的学科背景下受到重视,但是人文熏陶和文化素养的缺失,就会产生创新能力和思辨性的问题。因此,加强文科与理工类的交叉融合,是构建新文科体系的一个重要环节。按照现在的本科专业设置,需要打破学科间的壁垒,进行交叉学科的新培养。学科之间是环环相扣的,文科向理工类渗透的现象比较突出。满足时代需求的高等教育学科发展包括致力于将新技术与文科相结合的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基因工程等新型交叉学科专业的培养。新文科建设要为增强我国在国际社会的话语表达能力,服务于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为全面深化改革服务,为解决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服务,事关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精神价值[3]。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加大对网络、极地、深海、外空等新兴领域规则制定的参与,加大对教育交流、文明对话、生态建设等领域的合作机制和项目支持力度。”[4]全球治理需要一大批专业人才,他们精通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了解我国的国情,具有全球视野,能熟练运用外语,通晓国际规则,精通国际谈判。高等教育新文科建设要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就是要主动适应国家战略发展需求,培养各类紧缺人才[5]。

新工科建设的基础是人才培养模式,而更新人才培养理念、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