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校企合作视域下高等继续教育发展研究.docx
文件大小:43.53 KB
总页数:9 页
更新时间:2025-05-23
总字数:约7.37千字
文档摘要

校企合作视域下高等继续教育发展研究

[摘要]校企合作开展高等继续教育具有提升高等继续教育质量和效果以及促进教育资源共享与优化配置的重要意义,在促进教育公平和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与利用、推动终身教育普及与实践方面成效显著。校企合作开展高等继续教育面临着发展定位和目标不明确、管理体系不完善、稳定性和持续性不强等问题,需要通过加强统筹规划明确发展定位,健全管理体系和运行机制,汲取成功经验并建立长效合作机制,积极探索校企合作开展高等继续教育的创新发展机制。

[关键词]校企合作;高等继续教育;发展目标;管理体系;终身教育

[基金项目]2024年度北京成人教育学会科研立项课题“校企合作视域下高等继续教育助推终身教育发展研究”(CRY2506)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25)10-0009-04[收稿日期]2024-07-22

高等继续教育是高校面向社会成人学生开展的高等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的统称,是构建学习型社会、发展终身教育的重要方式。高等继续教育面向群体广泛,教育形式更加灵活多样,更有利于满足不同年龄段、不同职业背景人群的学习需求。知识经济时代,校企合作开展高等继续教育日益成为推动高等继续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

一、校企合作开展高等继续教育的内涵与意义

校企合作开展高等继续教育是指高校与企业通过签署合作协议,共同实施针对特定企业职工的继续教育。校企合作高等继续教育在充分整合高校教育教学资源与企业实践资源的基础上,开展“订单式”继续教育,为企业职工知识更新、能力拓展和素质提升搭建终身学习的平台。

(一)拓宽高等继续教育发展的路径

校企合作开展继续教育已日益成为企业培养人才、提升软实力以及创新发展的重要途径。校企合作高等继续教育打破了继续教育的传统局限,教育主体从传统意义上的高校与学生,扩展到了高校、企业和学生等多元主体。企业在性质、类型、地域以及经营领域等方面的千差万别,给继续教育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高校可以根据企业实际情况和发展需求,制订相应的教学计划和方案,开展定制化的教育教学服务,教育方式更加灵活多样,教学内容更加注重以企业需求和实践问题为导向。高校的继续教育活动与企业职工的学习需求实现了密切结合与互相匹配。

国外企业参与高等继续教育的情况非常普遍。据统计,1996年美国企业投入继续教育经费560亿美元,1998年德国私人企业投入继续教育经费343亿马克[1]。国外政府对于企业参与高等继续教育也大多采取支持和鼓励的态度。韩国的三星电子、LG、大宇等大型企业均举办了企业大学,并承担相应的员工教育费用,用于资助工资低、学历低以及技术水平低的员工参加教育和培训活动[2]。美国政府鼓励发展合作教育模式,提倡学校教育与企业工作经验互结合的教育模式,国会每年拨款1000万美元用于合作教育项目的推广[3]。韩国政府倡导成立企业大学,从1988年起推行终身教育学分累积制,对在职员工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德国政府提倡“双元制”继续教育模式,即学生在企业接受职业技能知识培训,在学校接受专业理论和普通文化知识教育[4]。此外,英国的“三明治”教育模式、新加坡的“教学工厂”模式、澳大利亚的“TAFE”(technicalandfurthereducation)学院等[5],都是政府倡导高校与企业合作开展继续教育的典型。可见,企业的积极参与是推动高等继续教育持续发展的源头活水,校企合作开展高等继续教育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必然之举,也是推动终身教育发展的重要方式。

(二)提升高等继续教育的质量和实效

校企合作开展高等继续教育能有效提升继续教育质量。首先,校企合作继续教育是基于特定的合作项目如专业技能培训等开展,合作双方有明确的教育目标和方案,对教育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有明确的标准和要求,授课教师经双方遴选,教学效果更直观易见。其次,校企合作开展继续教育,高校可及时掌握企业、行业的实际需求以及发展难点与痛点,快速更新和升级教学内容,确保知识的实用性和有效性,为企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持。再次,通过校企合作,高校最新的科技成果、前沿技术创新等能够融入继续教育并在企业中传播,教育教学内容更具前瞻性。最后,校企合作使高等继续教育惠及更广泛的企业职工群体,也为继续教育提供了更丰富的教育资源和创新手段,如在线教育、虚拟现实(VR)教学,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精准管理和评估教学全过程等。

校企合作开展高等继续教育有力推动了继续教育的实施效果。企业通过参与教育教学过程,与高校共同制订个性化的课程和教育方案,切实满足企业提升职工职业技能和人才储备的实际需求。同时,企业能为高校开展教育教学活动提供实践基地和案例资源,让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提升技能和素质,增强继续教育的互动与实践性,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