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工与电子技术”课程多模式融合教学改革与实践
[摘要]高等教育正在发生着重大变革,朝着信息化、数字化发展。在信息化背景下,为积极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积极响应国家高等教育政策方针,深入实施数字化战略行动,塑造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新优势,“电工与电子技术”课程运用多种技术手段,进行了多模式融合教学的改革与尝试,致力于培养思想政治素质过硬、理论知识扎实、实践能力强的拔尖创新人才,探索构建全新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数字化教学体系。经过四年的教学探索与实践检验,改革创新后的课程教学体系对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熏陶、理论知识的系统化学习、创新思维锻炼和工程能力培养均起到了积极和深远的影响,值得深入研究和推广。
[关键词]数字化;多模式融合;理论实践相结合
[基金项目]2023年度广东省高等教育教学研究类项目“信息化背景下,多模式融合教学在电类实验课程中的改革创新与探索”(粤教高函〔2023〕4号)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25)10-0005-04[收稿日期]2023-11-07
新时代的高等教育,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把握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定位、新部署、新要求、新任务,加快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以高等教育强国建设为目标,以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为主线,以深入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试点为抓手,探索构建中国式高等教育发展模式,更好服务国家区域经济社会发展[1]。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2023年工作要点指出,加强国家高等教育智慧教育平台建设,拓展平台内容,完善平台功能,建好内容丰富、服务高效的高等教育综合服务平台。做强“创课平台”,系统集聚整合创新创业要素资源,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和知识转化能力。加强高等教育数字化理论研究,布局建设高等教育数字化战略研究基地,以中国范式构建一整套国际标准。加强对各地各高校数字化改革试点的指导,形成高等教育数字化发展合力[1]。在信息化背景下,教育部对高等教育教学提出了“加快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打造高等教育教学新形态”的更高要求。
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电工与电子技术”课程教学团队积极践行党的二十大精神,积极贯彻教育部有关高等教育本科课程教学相关要求,借助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一体化发展的优势,进行了“电工与电子技术”课程的多模式融合教学改革与尝试。在省级及校级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的大力支持下,现已建成支持数字化教育的软硬件实践教学平台、丰富多样的理论和实验教学资源,形成了学术研究促进理论和实践教学、理论和实践深度融合的课程教学体系,通过全新多模式融合教学模式设计,将理论知识、实践创新、思政元素巧妙贯穿到课前活动、课上互动、课后实践的教学活动中,并开发了多元化、个性化的评价考核体系,既便于学生自主学习,又便于教师公平对待每一名学生,做到因材施教。
一、推进课程数字化转型,打造教学新形态
“电工与电子技术”作为工科非电类本科生的专业技术基础课,是计算机类、机械类、材料类、环境类专业知识体系的基础和纽带,打好基础才能在专业方面获得长足进步。在理论和实践教学过程中,主要有以下几方面问题[2-6]:(1)学生学科知识基础不够扎实,综合创新性思维比较欠缺;(2)实验教学软硬件资源建设不能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实践需求;(3)学生学习目标不够明确,既缺乏动力又缺少压力。
为了实现课程目标,解决上述问题,课程教学团队持续开展了课程创新改革工作,主要如下:(1)进一步综合梳理课程内容,构建理实融合、思政融入的一体数字化课程教学资源体系。(2)设计融合式教学,充分利用多种实践平台,注入学术研究成果促进理论和实践教学,加强实践验证理论的理实深度融合作用,强化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效果。(3)构建“在线MOOC平台—传统实践平台—远程智能实践平台”多模式融合的数字化实践教学硬件资源,解决实践环节中的学生课前准备不足、平台资源时空分配限制、课堂师生互动不足、实验安全监督资源不足等重要问题。(4)依托数字化软硬件教学平台,构建多元化、个性化的评价考核体系,注重过程评价,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与时俱进,充分利用信息化教学手段,因材施教。
(一)明确课程目标,完善充实课程内容
在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深度合作的背景下,课程教学团队进一步综合梳理课程内容,依托数字化建设共同体项目,构建“理论教学重点—学科前沿动态—行业发展形势—思政元素融入—实践资源锻炼”一体的数字化课程教学资源体系,与粤港澳大湾区高校共同发展进步,在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和工程实践能力上实现合作共赢。
(二)突出课程特点,设计理实结合的融合式教学
围绕“电工与电子技术”课程特点,将理论知识分为直流电路、交流电路、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