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基于虚拟教研室建设的水文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docx
文件大小:43.54 KB
总页数:9 页
更新时间:2025-05-23
总字数:约7.55千字
文档摘要

基于虚拟教研室建设的水文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摘要]以新时代新工科建设为背景,针对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面临的挑战与机遇,提出在新工科背景下,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思路与目标,强调“求同存异、百花齐放”的人才培养理念,适应“三个面向”的新形势以及坚持“三个融合”的有力举措。介绍河海大学如何依托虚拟教研室这一创新教学模式开展教学研讨与交流、共建教学资源平台以及打造一体化教师培训平台等举措,培养具备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国际视野的水文专业人才。

[关键词]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新工科;虚拟教研室;教学改革

[基金项目]2023年度水利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重点课题“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虚拟教研室多维度能力提升探索与实践”(2023SLGJ05);2023年度江苏省高等教育教改研究重点课题“面向全方位提升水安全保障能力,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研究与实践”(2023JSJG113);2023年度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基于知识图谱的水文专业培养方案优化与核心课程建设研究与实践”(231001282263426);2023年度江苏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与评价课题“基于‘双融双全’的水文专业毕业设计质量保障体系研究与实践”(2023-Y03);2023年度河海大学大禹教学团队“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教学创新团队”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25)10-0072-04[收稿日期]2023-12-15

在新时代的变革浪潮中,我国的工程教育领域面临挑战与机遇并存。新工科理念的兴起为传统的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以下简称“水文专业”)带来了深刻的思考与探索。这一变化不仅需要我们审视过去的发展历程,更需要找到适应未来需求的发展方向。水文专业的人才培养与教学模式在这个新的背景下,迫切需要面对全新的挑战与检验。同时,随着信息时代的快速发展,虚拟教研室作为一种创新的教学模式正在成为教育领域的新趋势。它不仅为教育体系带来新的可能性,更为高校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和丰富的教研资源,教育部对虚拟教研室的重视与支持更是加速了相关领域的探索与创新[1]。

在这一背景下,探讨以新工科理念为指导,依托虚拟教研室建设进行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显得尤为重要。这种转变不仅关乎专业的未来方向,也影响着行业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

一、我国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的发展历程

我国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15年,当时河海工程专门学校开始开设水文学课程。在20世纪20年代到40年代,中央大学、清华大学等高校也陆续开设了水文学课程。1954年,在华东水利学院开设我国第一个陆地水文本科专业。1982年,水资源规划及利用本科专业开始开设。陆地水文本科专业于1993年更名为水文及水资源利用专业。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1998年教育部调整设立了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这一调整使得水文学科更加注重专业性和应用性,培养的人才也更加符合社会的需求。水文专业作为我国首个开展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水利类专业,截至2022年年底,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水文专业点达到26个。这些认证高校在水文水资源工程领域具有较高的教学和研究水平,为培养专业人才和推动水资源管理和利用科学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河海大学水文专业历史悠久,专业发展得到了国家高度重视,在实验室建设、科研实验、教材出版、国内外培训等方面积累了大量优秀成果。改革开放后,学科建设取得突破,水文频率分析、新安江流域水文模型等原创成果得到国内外同行推崇。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水问题日益突出,促使水文专业进行大改造。在“水文是水利的尖兵和防汛抗旱的耳目”的思想指导下办学的水文专业,面临着新的挑战。1998年长江流域大洪水后开展水文专业大改造,成功实现专业内涵由一到三转变,本硕博一体化,产学研用深度融合。

总的来说,我国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经历了多个阶段的发展和演变,如今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教育体系和学科体系。虽然仍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需求的不断变化,水文专业也会继续不断进步和发展,为解决水问题和水资源管理提供更多优秀的人才和技术支持。

二、新工科建设对水文专业提出的新挑战

新工科注重立德树人,以应对变化和塑造未来为目标,通过继承与创新、交叉与融合、协调与共享的方式,培养具备多元化和创新精神的卓越工程人才[2]。在这个过程中,工科作为基础,而“新”则代表着对工科进行创新和改造,以适应新的经济发展需求。众多学者认为,新工科代表着一种新的工科形态,即通过为传统工科注入新的理念、专业、结构、模式、体系和技术等元素,形成一种新的、适应新经济发展需要的工科形态[3]。新工科和传统工科之间存在着一种继承和创新的关系。传统工科作为工程教育的基础,长期以来为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