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学名词解释
第一章:
1.GDP:国内生产总值(GDP)是指一定时期内(如一年、半年等),一个国家(或
经济体)在其领土范围内所产生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总和。
2.GNP:国民生产总值(GNP)是指一国国民在一定时期内所得到的收入总和。
3.最终产品:是指已经退出生产过程,进入消费领域的产品,如消费品、出口
品等。
4.中间产品:是指用来参加其他产品的生产过程的产品,如原材料、燃动力等。
5.投资:是指为了维持、形成和扩充生产经营能力而对资本品的购买及组合行
为。
6.存货投资:就是指统计期内存货价值的变动额。
7.政府购买:指各级政府对商品和劳务的购买支出。
8.政府转移支付:是指政府以失业保险、失业救济、抚恤金、各种困难补助及
国债利息等形式对个人(有时也对企业或灾区等)地一种支出。
9.名义GDP:是指按照当年的市场价格计算出来的GDP。
10.实际GDP:是指以先前某一年的价格作为不变价格计算出来的GDP。
11.消费者价格指数:是综合反映各种消费品的生活服务价格的变动程度的一种
经济指数。
第二章:
12.消费函数:是指消费支出与决定消费的各因素之间的依存关系。
13.储蓄函数:是指储蓄与决定储蓄的各因素之间的依存关系。
14.平均消费倾向(APC):是指消费支出占收入的比例。
15.平均储蓄倾向(APS):是指储蓄占收入的比例。
16.边际消费倾向(MPC):是指消费增量与收入增量的比例,表示每增加一个单
位的收入时消费的变动情况。
17.边际储蓄倾向(MPS):是指储蓄增量与收入增量的比例,表示每增加一个单
位的收入时储蓄的变动情况。
18.货币幻觉:即所有的人只注意到货币收入的提高而忽略了物价的相应上升,
误以为自己的实际收入增加了,从而增加消费,导致平均消费倾向上升。
19.财富效应:由于市场情况变化而导致的消费者财富的增减,进而对消费者的
消费产生的影响称为财富效应。
20.乘数效应:投资及其他经济变量的变化在正反两个方向对于国民收入变动的
放大效应也常被称为“乘数效应”。
21.税收乘数:是表示税收的变动对国民收入变动的倍增或倍减作用。
22.平均预算乘数:用来反映政府收支同时等额增加的情况下,政府收支变
动对国民收入的综合效应。
第三章:
23.投资需求曲线:投资需求曲线表示投资的总数量与额外1美元投资的收
益率之间的关系。
24.自发投资Ie-dr,其中e表示利率即使为零时所会有的投资,成为自发投资,
它取决于整个社会的产出水平和货币的总供给量,与利率无关。
25.IS曲线:表示的是投资等与储蓄条件下的国民收入与利率的各种组合。
26.货币存量M1:M1又称交易货币,它包括各种实际用于交易的货币。
27.货币存量M2:又称为广义货币,它包括M1以及流动性较差、不能直接用做
支付工具,但可以较方便的转变为支付工具的项目。
28.货币需求:是指人们在某一时点上愿意并且能够以货币形式持有的资产数量,
简言之,就是人们的持币要求。
29.货币交易需求:就是指个人或企业为应付日常的交易或日常的经济往来而持
有货币。
30.货币预防需求:是指为了应付未来不确定的各种意外支出而持有货币。
31.货币投机需求:是指个人和企业为了抓住购买有价证券的机会以获利而产生
的持币要求。
32.流动偏好:人们宁愿牺牲持有其他资产形式(如有价证券、实物资本等)预
计能带来的收益,而把不能生息的货币保存在手边,这便是货币需求,凯恩
斯将人们对货币的需求称为流动偏好。
33.流动偏好陷阱:这种利率极低时,人们不管有多少货币都愿意持于手中的情
况称为“流动偏好陷阱”或称“凯恩斯陷阱”。
34.货币需求曲线:货币的总需求曲线是表示货币总需求与利率之间的函数关系
的曲线。
35.LM曲线:表示的是货币供给等于货币需求条件下的收入与利率的各种组合。
36.LM曲线的凯恩斯区域:当利率极低时,货币投机需求无穷大,水平段的曲线。
37.LM曲线的古典区域:利率极高时,人们的货币投机需求为零,垂直的曲线段。
38.IS-LM模型:
第四章:
39.总需求:是指经济社会在一定价格水平时所愿意且能够购买的产品和服务的
总量。
40.总需求曲线:是用来表示总需求与价格水平之间的函数关系的曲线。
41.总供给:是指在任一价格水平,经济社会中的所有企业所愿意且能够提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