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
在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的今天,城市面临着一系列的环境和水资源
问题,如洪涝灾害、水资源短缺、水污染等。为了应对这些挑战,海
绵城市的理念应运而生。海绵城市旨在通过一系列的技术手段,让城
市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
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
以利用。以下将为您详细介绍海绵城市建设的技术指南。
一、雨水花园
雨水花园是一种浅凹绿地,用于汇聚并吸收来自屋顶或地面的雨
水,通过植物、土壤和微生物的作用来净化雨水,并使之逐渐渗入地
下。在设计雨水花园时,首先要选择合适的位置,通常是在地势较
低、容易积水的区域。然后,根据当地的土壤条件和降雨量,确定雨
水花园的大小和深度。在植物选择方面,应优先选用本土的耐水湿植
物,如鸢尾、菖蒲、千屈菜等,它们不仅能够适应雨水花园的湿润环
境,还能增加景观效果。
二、绿色屋顶
绿色屋顶是在建筑物的屋顶上种植植物,以减少雨水径流和降低建
筑物的能耗。绿色屋顶可以分为简单式和花园式两种类型。简单式绿
色屋顶的植被层较薄,一般只有几厘米厚,主要种植一些景天科等耐
旱植物。花园式绿色屋顶的植被层较厚,可以种植多种花卉、灌木和
乔木,但其对屋顶的承重能力要求较高。在建设绿色屋顶时,要做好
防水和排水处理,确保屋顶不会渗漏雨水。同时,要选择轻质的土壤
和适合屋顶环境的植物。
三、透水铺装
透水铺装是指采用透水材料铺设的地面,如透水砖、透水混凝土、
透水沥青等,能够让雨水迅速渗透到地下,补充地下水资源,减少地
表径流。透水铺装适用于人行道、停车场、广场等区域。在施工过程
中,要保证基层的稳定性和透水性,同时要做好边缘的排水处理,防
止雨水在铺装边缘积聚。
四、下凹式绿地
下凹式绿地是指低于周边地面一定深度的绿地,能够收集周边的雨
水,增加雨水的入渗量。下凹式绿地的下凹深度一般在5至20厘米之
间,具体深度要根据当地的降雨量和土壤渗透性来确定。在设计下凹
式绿地时,要合理设置雨水入口和溢流口,确保雨水能够顺利进入绿
地,并在降雨量过大时及时排出,避免绿地积水。
五、生物滞留设施
生物滞留设施是一种小型的雨水处理设施,通常由植物、土壤和砾
石层组成。雨水在流经生物滞留设施时,通过植物的吸收、土壤的过
滤和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得到净化,并逐渐渗入地下。生物滞留设施可
以设置在道路两侧、停车场边缘等区域。在设计生物滞留设施时,要
根据场地条件和雨水流量确定其规模和尺寸,同时要选择合适的植物
和土壤。
六、雨水调蓄池
雨水调蓄池是用于储存雨水的设施,可以在降雨时收集雨水,在需
要时将雨水释放出来用于灌溉、景观用水等。雨水调蓄池可以分为地
下式、地上式和半地下式三种类型。在设计雨水调蓄池时,要根据当
地的降雨量和用水需求确定其容量,同时要做好防渗处理和水质保护
措施。
七、城市水系
城市水系是海绵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河流、湖泊、池塘等。
通过保护和修复城市水系,可以增加城市的蓄水能力,改善水生态环
境。在城市水系的治理中,要避免河道的硬化和渠化,保持河道的自
然形态和生态功能。同时,要加强对水系周边的绿化和湿地建设,提
高水系的自净能力。
八、海绵城市建设的技术整合
在实际的海绵城市建设中,往往需要将多种技术手段进行整合,以
达到最佳的效果。例如,在一个小区的建设中,可以将雨水花园、下
凹式绿地、透水铺装等技术结合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雨水收集和利
用系统。同时,要将海绵城市的建设与城市的规划、建设和管理相结
合,形成长效机制。
九、海绵城市建设的管理与维护
海绵城市建设完成后,还需要进行有效的管理和维护,以确保其功
能的正常发挥。例如,定期对雨水花园、生物滞留设施等进行清理和
维护,防止杂物堵塞;对植物进行修剪和养护,保证其生长良好;对
透水铺装进行检查和修复,确保其透水性。
总之,海绵城市建设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需要综合运用多种
技术手段,并加强管理和维护。通过海绵城市的建设,可以有效地解
决城市的水资源和环境问题,提高城市的生态品质和居民的生活质
量,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让我们共同努力,打造更多像海绵一样
富有弹性和活力的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