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面向世纪工程的震灾防治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与实践.docx
文件大小:44.55 KB
总页数:10 页
更新时间:2025-05-23
总字数:约8.69千字
文档摘要

面向世纪工程的震灾防治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与实践

[摘要]随着“交通强国”战略的实施,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许多修建在艰险复杂地区的大型工程正面临着严峻的震灾防治难题。作为土木学科的教育者和研究者,减轻工程地震灾害一直是我们为之奋斗的目标;立足国际学术前沿,面向大国工程需求,升级科研育人模式,培养震灾防治人才,是为国家高等教育大局和各项重要事业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打造以科学家精神为核心的教学—科研—国际化为一体的思政育人体系、重构以学科交叉为特点的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的震灾防治知识体系、建立以提升科研创新能力为核心的震灾防治人才培养模式三个角度出发,着力解决传统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中家国情怀不浓厚、奉献精神不强烈、国际视野不开阔,以及因培养模式单一和培养团队不融合而导致的科研创新能力不强,难以满足西南艰险山区及陆地交通行业震灾防治需求的问题,以期促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突破性发展,值得进一步推广。

[关键词]大国工程;思政育人;震灾防治知识体系;人才培养

[基金项目]2022年度西南交通大学教育教学改革重大项目“‘红土’课程思政的数字化建设与育人成效提升,打造全人化土木人才培养新体系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25)12-0001-05[收稿日期]2023-10-30

地震灾害是人类面临的巨大挑战。我国是一个多地震国家,地震灾害是造成我国居民伤亡最多的自然灾害[1]。随着“交通强国”战略的实施,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2],滇藏铁路、中巴铁路、中尼铁路等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大型工程在青藏高原艰险复杂地区修建,面临着严峻的震灾防治难题[3]。作为土木学科的教育者和研究者,减轻工程地震灾害一直是我们为之奋斗的目标,震灾防治人才的培养不仅涉及地质学、地震学、工程地质、地震工程、岩土工程、地理信息系统等学科的交叉融合,还与人才的挖掘、成长、思政教育、培育制度等直接相关。以科技创新和人才发展为重要支撑,加快落实实施国家地震科技创新工程和地震人才工程,传统的土木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体系已不能满足解决大国工程建设背后震灾防治科学难题的需要。

本文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依托一系列国家级、省级、校级科学研究及教学改革项目以及发挥地域行业特色优势,打造了科学家精神培养体系、重构了震灾防治知识体系、构建了震灾防治人才培养模式,最终升级了面向大国工程建设需要的震灾防治人才科研育人机制。经过十余年研究与实践,取得众多高水平成果,培养了大批能够立足国际学术前沿、面向大国工程建设需求、兼具科学家精神的震灾防治创新人才,为大国工程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支撑(见图1)。

一、科学家精神培养体系:打造以科学家精神为核心的教学—科研—国际化为一体的思政育人体系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统领,紧紧围绕当代中国“铸什么魂”“育什么人”“如何铸魂育人”的时代命题,在思想道德教育环节积极开展实践活动,立足于培养具有科学家精神的岩土工程方向人才,通过坚定思想信念和厚植家国情怀、根植科学家精神和提升职业素养、拓宽学术视野和培养批判精神等模式,形成了以科学家精神为核心的思政—教学—实践—学术多元化立德树人体系[4]。

培养专业人才是科研育人的基础,加强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科研育人的根本目的,在某种程度上,具有科学家精神的科研道德教育甚至比专业素养更为重要[5]。牢固树立“科研核心是育人”的理念,以具有科学家精神的科研道德为根本任务和目标,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例如,课题组通过多项举措,建成了“土力学”四川省课程思政示范课和“岩石力学”四川省一流课程。依托岩土地震工程科研团队,引导学生树立科技报国的远大志向,培养学生的理想信念、家国情怀与奉献精神。

(一)理想信念和家国情怀

随着社会与经济的发展,港珠澳大桥、中国高铁等这些大国工程,需要研究生的参与,尤其是大国工程背后的科学问题,更需要研究生的出谋划策,且研究生已成为国际学术前沿问题的解决和国家重大需求的满足中不可或缺的力量。以重大工程背景为例,以重大工程背后的科学问题为牵引,将工程中科学问题与理论知识有机结合,发扬艰苦朴素的探索精神,坚定理想信念,在专业教学中展示国家新工程建设成果,不断提高和改进教学方法及手段,取得了优良成果。

西南交通大学与中国当代重大地震事件共生相随,典型的几次重大地震事件在西南交通大学的发展历程中更是扮演着锤炼涅槃的角色。

1976年唐山大地震中,200余名教职工及家属罹难。西南交通大学土木工程、地质工程等各行业专家忍悲抑痛,在抗震现场及震后重建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中国抗震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如被称为“世界地震工程之父”(与美国的豪纳斯和日本的武藤清一并称)的西南交通大学土木工程系毕业生刘恢先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