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基于认知情境构建的阅读教学.docx
文件大小:39.11 KB
总页数:3 页
更新时间:2025-05-23
总字数:约2.26千字
文档摘要

基于认知情境构建的阅读教学

摘要:学生内驱力的激活离不开认知情境的创设,在一定的学科知识情境中,学生形成知识整体的构建;在问题链设计中,学生发散思维,提升思维品质;在真实的情境创设中,学生真实地触及作品的灵魂,走进文本。拟结合教学实践,探讨在认知情境构建下进行有效而深度阅读教学的有效策略。

认知情境是指学生在一定的语言情境中进行阅读,形成个人的阅读体验。语文学习的认知情境主要包括个体体验情境、学科知识情境和社会生活情境。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只有入情入境地帮助学生构建认知情境,才能真正将学生带入到文本中。当前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文本细读,希望在细读中提升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综合语文素养。但是在实施过程中却出现了以下问题:过分注重细读,缺少整体的阅读感知;教师的细读代替了学生的解读,课堂成为教师一人唱独角戏;缺少情境设置,学生游离于文本之外,阅读效率低下。笔者认为阅读必须基于语言情境和学生的认知水平,巧妙设置问题,才能促进有意义的学习生成。

一、关注学科知识是认知情境构建的前提

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是发展学生创新和探究能力,而这种能力是在明晓学科知识的基础上产生的。所以,在阅读教学中教师需要依托学科知识,构建认知情境。

首先,注重学习主题的有序性。有序性学习是在尊重学生认知水平的基础上进行知识的理解、运用和迁移的。有序的语文专题学习可以帮助学生构建整体的语文学习知识框架,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也会从浅层走向深入,从具体走向抽象。比如,诗歌教学需要教师紧扣“诗言志”的宗旨,进行文本解读。以《诗经·静女》学习为例,教师以“纯美的爱情”为主题,抓住诗歌解读的常识,按照“感受诗歌韵味——悟读诗歌情感——解读诗歌灵魂”三步展开。学生依据这一链条式的主题解读方式展开思考,品味出诗歌的音韵美,体会出“追求淑女的唯美感”。然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反复朗读找出体现这种“唯美感”的意境,构建一定的画面。最后,体悟《静女》体现出的爱情理念。教师注重学习主题的序列化,进行有效的任务设置,有利于学生知识内化理解与迁移运用。

其次,注重学科知识的链接。认知情境的创设必须基于学生的认知水平。教师需要关注学情,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将新旧知识形成完美的链接,从而将关联性的知识结构化、图谱化。比如,学习《葡萄月令》一文,学生可能简单地认为这是一篇叙述葡萄生长规律的文章,很难将之作为“散文”来阅读,很难体会出汪曾祺对生命的宽容和热爱的情感。教师可以在相关的环节进行知识补充拓展,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文本,把握主题,深入解读。具体教学片段如下:

生:汪先生三月刨坑、竖柱,六月施肥、浇水,雪天检查葡萄窖,扛着铁锹,汪先生将自己与葡萄融为了一体。

师:如何写的,读出具体语句。你读出了哪些深层内涵?

生:汪曾祺自己就如这一颗颗带着生命的葡萄一样,倔强中带着希望。

生:看见了一位伟大的作家在困难的背景下,表现出来的人性的光辉。

可见,教师补充相关辅助性材料,进行新旧知识的链接,可以帮助学生走进文本,挖掘文本的内涵,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处。

二、借助问题链是认知情境走向深化的关键

学生进行深度阅读离不开对知识的深度理解和深刻反思,问题链可以帮助学生打开思维,引领学生进行问题自主探究。

首先,注重主问题设计。具有价值的主问题设计是学生的认知走向深处关键。比如,学习《蜀道难》一诗,教师可以紧扣“难”字进行两大主问题设计:一是蜀道难“难”在哪些方面,请结合具体语句加以说明。二是借助阅读资料探究蜀道难“难”的原因,作者的写作目的何在。学生扣住这两个主问题,进行抽丝剥茧,思维走向深入。

三、注重真实体验是认知情境走向有效的路径

认知情境走向有效的关键点是引导学生在真实的体验中感知文本,产生情感的共鸣,发表自己个性化的阅读见解。所以,教师在阅读教学中需要让学生在真实的体验中减少与文本的隔膜,从而真正理解文本,走进作者的内心。

首先,注重创设真实的言语情境,帮助学生构建认知情境。学生在阅读时由于受到时间、空间的限制,很难走进作者的内心。教师不防运用鲜活的言语情景,带领学生走进认知情境。比如,学习《雨巷》一诗,教师可以这样营造言语情景:悠长的雨巷中,徘徊着这样一位独行者,那有着丁香一样结怨的姑娘。她是一种永恒的经典,让我们走进雨巷,体会诗意的永恒美。学生在教师深情的语言情境中很容易产生共鸣,会主动探究文本中那个迷惘、伤感、朦胧、幽深又带着神秘的姑娘,究竟是怎样的模样,又富有哪些内涵。

其次,注重创设活动体验的情境。比如,学习《诗经·氓》的时候,教师可以尝试让学生扮演其中的人物。教师借助多媒体进行活动场景再现,然后让学生对典型的人物和细节进行反复体味。表演力求真切、准确、贴近生活。在学生表演过程中,教师需要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分享学生真实的阅读体验。学生在《诗经·氓》的舞台剧表演后,以“女性尊严”为论题表达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