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文言虚词教学.docx
文件大小:41.47 KB
总页数:5 页
更新时间:2025-05-23
总字数:约3.48千字
文档摘要

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文言虚词教学

摘要:“矣”是常见的文言虚词,有表肯定、感叹等用法,教学中教师往往满足于学生掌握了“矣”的意义用法,对其表达的情感意蕴重视不足,这是有违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精神的。“矣”的意义、发音使得其在表情达意、挖掘情感等方面有着独特作用。“矣”既可用于针砭时弊、说理分析,又可用于表达关切感慨、理解人物,是把握文脉、建构个性化解读的重要抓手。

具体到文言虚词教学,基本是教师的独角戏,课堂互动仅限于机械的师问生答,少有生成性的交流。教师对文言虚词的意义用法大多采用满堂灌的教学方法,这诚然是读懂文言文的基本功,但虚词出现频率高,用法活跃,且不说源自英语语法的表承接、表转折等知识能否与文言文内在结构完美对接,单就课堂效果而言,片面追求学生掌握虚词的意义用法,整堂课就会“死于章句”。这种教学模式,不符合以“学”为中心的理念,但却是当前文言虚词教学的常态,尤其生源较差的学校,学生功底薄弱,教师需花大力气夯实基础,词法句法的讲与练占据了文言文学习的大量时间,导致教学内容固化、教学方法僵化。

文字是古代士大夫交流思想、抒发情感的重要工具,是有血有肉鲜活的传播文化的重要载体。文言虚词教学在激发学生审美体验与创造、培育核心素养方面可以改进,拟以“矣”字为例进行分析。

一、忧之深责之切——《师说》三叹针砭时弊

论说文教学着眼于论点、论据、论证三要素,侧重于分析论据之精准、论证之严谨。受文体所限,论说文语言朴实平易,精炼准确,不以夸张渲染见长。选入教材的议论文大多篇幅短小,结构简单。论说文不是“以情动之”,而是“以理晓之”。然而,好的文章是情感、义理、文辞并重的,短的文章很难仅以义理见长,情感支撑必不可少,论说文也不例外。

《师说》是劝士大夫主动从师学习的论说文,作者韩愈的情感态度非常鲜明,虚词“矣”的频繁使用即是明证。“矣”在古代汉语中有表肯定、表完成、表感叹等用法,这些在《师说》中都有体现。

《师说》一文第2段历来为人称颂,该段中“矣”出现了6次,对作者的情感表达有重要作用。

第一个“矣”在肯定客观认知规律的基础上反向证明“耻学于师”的荒谬。“惑矣!(糊涂啊)”则是针对士大夫“于其身也,则耻师焉”的感喟,言辞恳切。同为士大夫阶层,韩愈对门第贵族止步于现有层次而不主动学习提升表示了深深的遗憾和不满。第三个“矣”更进一步,与“巫医乐师”对比后,更加突出“士大夫之族”的愚蠢可笑,在从师求学这点上,他们甚至比不上低他们一等的“百工之人”,一向自诩为知识精英的士大夫陷于自身的傲慢和偏见,砥砺学术方面远远落后于底层各种工匠,理由竟然是“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作者听闻后,不禁“呜呼!”

《师说》一文第2段是全文的主体,旨在批评士大夫“耻学于师”。文中运用了三组对比,前人称之为“三峰插天,轻重相形”:先是纵向与“古之圣人”对比,批评“今之众人”自以为是,由“众人(普通人)”堕为“愚人”。然后横向与“童子”对比,童子尚且从师学句读,身为成人的士大夫却“耻师焉”,实在是“小学大遗”,轻重不分!最后,为士大夫不齿的“百工之人”钻研技艺,“不耻相师”,士大夫竟然“群聚而笑之”,活脱脱一群小丑形象。

作者对这种不良风气深恶痛疾,情绪越来越激动,该段的情感由铺垫到高潮,有迹可循,始而语重心长“欲人之无惑也难矣”,继而感喟责怪“惑矣”,终而痛心疾首“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三叹一次比一次强烈,溢于言表,可谓“忧之深,责之切”。“矣”丰富内涵的揣摩体会可作为分析该段的重要线索,可通过合作探究、个性化朗读等方式品味作者时而感叹时而激动又夹杂着些许愤怒的复杂心情,这些都缘于作者对“耻学于师”的不满。

二、细微处显功力——“矣”背后的说理与关切

《六国论》是借古讽今的一篇政论文,是一篇非典型性议论文,作者苏洵钟情于现实政治需要,文章热情有余而思辨不足,不过可看出作者对北宋潜在危机的深度关切,“矣”在文中出现5次,具体如下:

1.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2.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3.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4.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

5.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5个“矣”辅助说理,更重要的是表达忧思。贿赂秦国使六国越来越弱,秦国越来越强,此消彼长、实力悬殊导致各国无法善终自保,先后灭亡,“矣”的作用是陈述、感叹,指出韩魏楚赂秦的危害和齐国妄想独善其身的短视。前4个“矣”语重心长,第5个“矣”饱含热泪,作者分析六国灭亡的原因意在提醒北宋统治者勿重蹈覆辙,“下而从六国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一句可见其写作意图,“矣”一声感叹蕴含了作者的良苦用心,居庙堂之高的知识分子对国家割地求安的外交政策十分担忧,责任感和使命感促使他规劝北宋统治者吸取六国灭亡的教训,迷途知返。

作者爱憎分明。韩楚魏三国贿赂秦国直至亡国,不值得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