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体化构思图式:高中散文写作教学新突破
郑莹丘明盛
摘要:高中散文写作教学的痛点有三:一是受记叙文写作经验的限制;二是散文阅读能力无法转化为散文写作能力;三是找不到写作切入点。以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上三篇散文《故都的秋》《荷塘月色》《我与地坛(节选)》为范本,梳理其立体化的构思图式,并在具体的写作实践中建构、内化、运用其构思图式,实现高中散文写作教学的新突破。
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上第七单元是散文学习单元,其中学习任务之一是借鉴这些文章的写法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散文。由此可见,散文单元的教学要有阅读,也要有写作,并且是先阅读后写作,以达成学习目标。以《故都的秋》《荷塘月色》《我与地坛(节选)》为范本,梳理出文本的行文逻辑,以认知散文构思参考图式。高一学生有初中阶段记叙文写作的经验,但记叙文和散文分属两种文体范畴,二者有联系,但也有区别,在一定程度上,记叙文的写作经验还会对散文写作形成前摄抑制,尤其体现在构思上。初中记叙文写作构思线条相对单一,而高中散文写作构思呈现立体化。立体化构思图式是在时空线索的基础上,融入意象、事件、人、情感、思想等线索,使结构立体,表达丰富。拟通过探讨高中散文写作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立体化构思图式实施路径。
一、高中散文写作存在的问题
(一)记叙文写作经验的抑制
在生活中我们可以看到不少名家的散文集,但却找不到名家的记叙文集。因为记叙文是教学文体,而散文是文学体裁。就表达方式而言,记叙文重记叙,迁移到散文写作上,如果记叙过多,便会削弱散文的描写、议论、抒情功能,文章缺乏情感、思想的变化,记叙也就成为了一种流水账,寡然无味。
(二)取材生活却未能挖掘意义
(三)阅读难以转化为写作指导
学生在课堂上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细读课文。课后,辅以选择题、问答题进行练习测试。因此,散文教学很多时候只停留在文本解读层面,没有充分指导写作的实践。阅读和写作的桥梁无法搭建,充分的细读也无法有效指导写作的开展。
二、立体化构思图式实施路径
(一)梳理课文立体化构思图式
《故都的秋》的写法相当于学生熟悉的“总分总”结构。第一段“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然后通过五幅图的描绘,凸显了北国之秋“清、静、悲凉”的特点。有意思的是,文章不是每幅图都体现这三个特点,蓝朵图(清、静),落蕊图(清、静、悲凉),秋蝉图(悲凉),秋雨图(静、悲凉),秋果图(清、静),五幅图不是“清、静、悲凉”三个特点的并列,而是有错落的美感。五幅图在并列的基础上,将特点分散在不同的场景中,又不是同等数量的分散,而是因图而定,错落有致。最后一段深情表白对故都的秋的热爱“我愿意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
将“地点、时间、意象或人、感官角度、秋味”作为梳理指标,梳理出文本的时空、意象、情感等线索,明确其立体化构思图式。
地点(庭院/庭院/树上、屋子/桥头树底/果树)→时间(秋天早晨/秋天/秋雨后/秋天)→意象或人(天色、驯鸽飞声、日光、蓝朵牵牛花、秋草/槐树落蕊/蝉声/都市闲人/枣子树、杮子、葡萄)→感官角度(视觉、听觉/视觉、触觉/听觉/视觉、听觉、触觉/视觉)→秋味(清、静/清、静、悲凉/悲凉/静、悲凉/清、静)。
《荷塘月色》一文开篇写到“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既奠定了感情基调,也开启了一段情感变化的历程。而情感是随时空所想到的、看到的变化而变化的。与《故都的秋》不同,梳理《荷塘月色》时需增加“情感”指标梳理,该文的特色是情随景动。
地点(屋里/小煤屑路/荷塘/荷塘/荷塘四面/江南/家中)→时间(夜晚/夜晚/夜晚/满月/夜晚/六朝/深夜)→意象或事件(妻儿/杨柳树/荷叶、荷花/月光、树影/树、灯光、蝉声、蛙声/采莲/妻子)→心情(不宁静/自由/兴奋/喜悦/落寞/怅然若失/宁静)。
《我与地坛(节选)》与前两篇的构思都不同,文章锁定“地坛”这个意象,重在记录作者思想的变化,对生与死的挣扎,对母亲的漠视与理解。
第一节作者重在叙述地坛成为安放自己心灵的一片净地,第二节重在叙述“我”对母亲从漠视到理解的心路历程。时间、情绪或思索有一个递进的过程,“地坛”在变,“我”也在变。“地坛”见证了“我”的命运,“我”的消沉,“我”的通透等。
(二)在写作实践中建构、内化、运用立体化构思图式
1.认知散文的类型及运用多种表达方式
散文可以单纯写景,成为写景散文;可以偏重抒情,成为抒情散文;可以写景抒情并重成为写景抒情散文;可以偏重议论,成为哲理散文;可以偏重写人和事,成为叙事散文。写景固然重在描写,抒情重在选择抒情的方式,记人记事重在记叙,阐发哲理重在议论,在散文写作中在侧重某种表达方式使用时,也可以有意识地根据行文需要增加多种表达方式,这样就可以丰富散文的内容。
2.学会从平凡事件中挖掘深意
校服的黑蓝白代表一种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