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基于语言品味的散文深度阅读的路径探究.docx
文件大小:37.93 KB
总页数:2 页
更新时间:2025-05-23
总字数:约1.37千字
文档摘要

基于语言品味的散文深度阅读的路径探究

摘要:新课标提出:“注重散文阅读教学的深度探究,在语言实践活动中积累和建构学生的阅读图式,有效进行深度阅读。”散文阅读应使学生在语言的品味中获得语言知识和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拟从散文阅读教学文、言两方面探究散文阅读的基本途径,引导学生深入文本、入情入境地感知作者的情感,探究文本的内核。

深度阅读是?相对于浅阅读而言,它是以提升学生知识、思维、能力为目的的阅读形式。开展深度阅读需要教师在课前注重深度整合和设计,课堂上注重学生高阶思维的发展,从而引领学生深度探究、深度思考。在散文阅读中,教师需要基于语言和情感引领学生对文本展开深层品读,才能引导学生的高阶思维得到发展和提升。教学中发现,多数教师非常注重深度阅读,但其在执教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1)理解偏差,认知错误。有的教师过分解读文本,致使文本阅读脱离了主目标。(2)重视活动,轻视思维。有的教师认为文本的深度解读应注重开展活动,整个课堂看似热闹,学生思维提升却不明显。(3)缺少有效的方法。在阅读过程中,教師缺少对深度阅读方法的引导,在问题设计、方法引导、素材选取上缺少精准的把握,致使深度阅读有名无实。在初中语文教材中,散文篇目较多,其在阅读教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散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作者在文本中表达出丰富的情感。基于此,笔者认为,在散文阅读教学中教师需要结合散文的文体特点,注重对散文语言的品味,在语言精微处品味,适时补充互文材料,从而激发学生思维,引导学生开展深度阅读。

一、在语言空白处追问

言语是语文教学最先研究的对象。在散文阅读时,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关注文本的“言语内容”和“言语形式”两个方面。教师要注重言语的内容,关注文本的情感、旨意、背景等,从而深入语言内部,抵达作者的内心。

二、在语言矛盾处补充

新课标指出:“注重学生的审美和情感体验,让学生文字的体验中感知作者的内心,洞察人性,丰富人格。”阅读散文,学生需要透过文字的表面,深切地感受作者多元化的情感。

补充互文性材料,化解语言矛盾。在散文阅读中,教师需要围绕文本的核心问题补充互文性材料,帮助学生读懂文本的深层含意。比如,阅读《秋天的怀念》一文,学生会发现文本中有大量的词语似乎并不合情理,如文中第一段“悄悄地躲去”“悄悄地来”“偷偷地听“,连续运用叠词表现母亲言行的谨小慎微。面对双腿瘫痪的儿子,母亲应该前来劝导,但是母亲反而“躲起来”,这似乎不合常理。教师可引导学生体会母亲行为背后的内心情感。教师可以补充散文《合欢树》中的文字:

学生阅读这段文字之后体会到母亲其实是非常关心“我”的病情的,即使已经有了白发,但还是到处为“我”张罗治病的方法,这足以可见一颗慈母之心。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品读两篇散文背后的意义,在相互关联的文本中寻找映衬的细节,从而进行互文性解读,探究文本内核。在此基础上,教师出示文本创作的背景和时间,使学生明晓《秋天的怀念》一文所表达的情感不仅仅是对“母爱的歌颂和母亲的思念”,还有作者对母亲在世时不懂母爱的一种悔恨之情。这是一种“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遗憾,文字的背后表达的是作者深深的忏悔与思念。

三、在语言精微处中提升

总之,在散文阅读教学中,教师需要根据散文的内容和形式,进行全面多样化的解读,从而激活学生形成多元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