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道、析理、悟情、品调:古代散文“四维”教法初探
摘要:散文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板块,而宋代散文在中国古代散文中占据重要地位。议论、叙事、抒情等散文功能常通过“道”“理”“情”“调”等元素实现,由此入手解读散文的主旨、情感、风格、哲理是散文教学的有效途径。拟以宋代散文名篇为例,探究一条明道、析理、悟情、品调的散文“四维”教学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散文文体流变至宋代,名家辈出,蔚为大观。“文至宋而体备,至宋而法严”,散文的议论、叙事、抒情功能发展至宋代得以完美融合,“文道合一”“文质兼美”的作品精彩纷呈。宋代散文无论从作品数量还是风格特色方面,在古代散文中均占据具重要地位。兹选取中学语文教材中5篇宋代散文名篇——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欧阳修的《醉翁亭记》、周敦颐的《爱莲说》、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苏轼的《赤壁赋》,从其所蕴含的“道”“理”“情”“调”等元素特质入手,探究一条明道、析理、悟情、品调的古代散文“四维”教学法。
一、明散文之道
“道”即儒家提倡的道,是一种政治理想和现实关怀。韩愈、柳宗元在古文革新运动时提出“文以明道”的理念,即有振兴道统之宏愿。宋代士人在宽松的政治环境中形成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他们以“文以载道”“人能弘道”的创作精神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例如,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中的“天下”情怀,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中的“民”本思想,周敦颐的《爱莲说》中的“君子”人格等。研读这些文本,明确作品中弘扬的儒家之道才能抓住散文的精髓。
二、析散文之理
宋人好议论,宋诗、宋词皆有理趣,宋代政论、史论更是议论精辟,即使山水游记一类的文章,也常常出现精警之语。例如,“醉翁之意不在酒”“出淤泥而不染”“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等等。在教学过程中,这些警句所阐发的人生哲理或深刻内涵不仅可以成为学生理解作者思想的线索,而且可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思维视角和写作素材。因此,析散文之理才能抓住散文之骨干。
《游褒禅山记》中写道“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这句话生动再现了王安石的“险远”之志。世之非常之观,在险远之处。追求者要有不断探索的勇气,要有不怕困难的决心,要有忍受孤独的毅力。王安石的“险远”之“志”常常得不到世人的理解,他所要攀登的高峰从者甚少,但这就是生活的真相。屈原高歌“世人皆醉而我独醒”,孟子曰:“虽千万人,吾往矣”,王安石宣言“天命不足畏,人言不足恤,祖宗不足法”,这些“勇敢者”用一生经历告诉人们“有志者”与“改革家”人生的高远境界。“醉翁之意不在酒”是《醉翁亭记》中最广为人知的一句话,滁州的山水、美酒并非是令欧阳修真正陶醉的事物,百姓的安乐才是让他快乐的原因。把握“醉翁之意”才能获知《醉翁亭记》的此中“真意”。陶渊明在《饮酒》中采菊东篱、悠然陶醉地说:“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欧阳修和陶渊明两位爱饮酒的人皆是“醉翁之意不在酒”,他们都陶醉在自己建构的“桃花源”中。《赤壁赋》中对人生短暂、功业虚幻提出质疑和思考,作者从“变与不变”的角度做出回答,“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短暂与永恒、虚无与丰盈、痛苦与欢乐,这些终极的人生叩问没有明确的答案,苏轼“变与不变”的辩证思想给人们提供了一份乐观的答卷:让精神超越肉体,让过程超越成败,让个体融入历史,尊重个体生命价值才能超越时空,超越生死,达到永恒。
三、悟散文之情
有人说,情感是散文的灵魂。优秀的散文总是充沛着饱满的情感,透过情感背后读者才能关注到作者的品格、思想、才华等,抓住散文的情感,也就读懂了作者的初衷。散文作品中,经常会有“文眼”,这“文眼”常常就体现作品中的“情”。例如,《岳阳楼记》中的“忧乐”之情,《醉翁亭记》中的同“乐”之情,《爱莲说》中的“独爱”之情,《游褒禅山记》中的游山之“悔”,《赤壁赋》中的“自适”之情等。因此,悟散文之情才能抓住散文的灵魂。
四、品散文之调
散文之调即散文的风格气韵,散文的风格气韵既与文章的内容形式有关,与作者的性格修养、气质面貌相关。散文大家都有独特的文风气质,形成了与众不同的格调。例如,范仲淹《岳阳楼记》之气宏(宏大),欧阳修《醉翁亭记》之气容(优容)、周敦颐《爱莲说》之气正(清正)、王安石《游褒禅山记》之气峭(峭拔)、苏轼《赤壁赋》之气旷(旷达)。在散文教学中,如果能够让学生抓住散文的格调,也就抓住了散文的风貌。
散文风格气韵表现在句式、语气、用词、形象、景物、意境等多个方面。例如,欧阳修的《醉翁亭记》句式很有特色,全篇由“也”字句组成,形成舒缓、迂回的语气,所写之景也是“峰回路转”“曲径通幽”,由山而峰,由峰而泉,由泉而亭,由亭而人,如九曲屏风,层层铺开,移步易景。写游人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