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浅谈李商隐诗歌中的神灵意象——以《重过圣女祠》为例.docx
文件大小:20.44 KB
总页数:3 页
更新时间:2025-05-23
总字数:约2.58千字
文档摘要

浅谈李商隐诗歌中的神灵意象——以《重过圣女祠》为例

一、摘要:本文主要以李商隐古诗《重过圣女祠》为例,研究李商隐诗歌中的神灵意识。采用古诗作品比对和创作特点分析等方法,对其神灵意象的应用进行研究,并探究出该种创作手法对后世诗歌的影响。

二、关键词:贬谪、圣女祠、神灵意识

三、前言:当前有很多研究李商隐诗歌的意象说明,同时,李商隐的诗歌充满浪漫抒情意味,无论是思想感情抒发还是描摹现实,后世的诗人都有所学习,因此本文探讨李商隐诗歌的意象描绘,具体研究李商隐诗歌中的意象描写。

四、正文:

唐.李商隐《重过圣女祠》(哀怨、追忆)→此情可待成追忆

白石岩扉①碧藓滋②,上清③沦谪得归迟。

一春梦雨④常飘瓦,尽日灵风不满旗。

萼绿华⑤来无定所,杜兰香⑥去未移时。

玉郎⑦会此通仙籍,忆⑧向天阶问⑨紫芝⑩。

这首诗意境扑朔迷离,让人不能真切感知诗人描绘的到底是什么样的意象物质载体。托寓似有似无,虽名为《重过圣女祠》,但意境相较于《无题》,有过之而无不及。在很多人对“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所表达的意蕴有不同看法时,“晓镜但愁云鬓改”又让人拨开云雾,看到一丝希望,好似思念心上人,以愁容寄托哀思,本诗有异曲同工之妙。

白石岩扉碧藓滋,上清沦谪得归池。白石做的房门前长满了青绿的苔藓。这里早已是人去楼空的荒凉之地;天界的处所也因圣女遭到贬谪下界而迟迟无人归。

次句是所见而引起的联想,正面揭出全篇主旨。“沦谪得归迟”,是说谪下界,迟迟未能回归天上。这里就已经显现出一种悲凉的怆然氛围,一层写出仙女被贬久久不归,另一层又暗含诗人不受重用,如同让朝堂长满荒草一般。诗人借仙人意境来抒发现实情形,用通俗易懂的方式让人懂得其中道理。

颔联从门前进而扩展到对整个圣女祠环境气氛的描绘—“一春梦雨常飘瓦,尽日灵风不满旗。”如丝春雨,悄然飘洒在屋瓦上,迷蒙飘忽,如梦似幻;习习灵风,轻轻吹拂着檐角的神旗,始终未能使它高高扬起。

就像一盏雨夜里的灯火,虽燃有光亮,却也在雨声中渐渐熄灭灯火,终是无所依而有所尽。眼前的实景中融入了想象的成分,意境便显得更加悠远,早已不知是圣女的归处,如荒,还是诗人心中的荒芜。单从写景状物来说,这一联已经极富神韵,有画笔难到之妙。可谓言有尽而意无穷。不过,它更出色的地方还是意境的朦胧缥缈,能给人以丰富的联想与暗示。这梦一般的细雨,本来就已经给人一种虚无缥缈、朦胧迷幻之感,再加上高唐神女朝云暮雨的故实,又赋予“梦雨”以爱情的暗示,因此,这“一春梦雨常飘瓦”的景象便不单纯是一种气氛渲染,而是多少带上了比兴象征的意味。它令人联想到,这位幽居独处、沦谪未归的圣女仿佛在爱情上有某种朦胧的期待和希望,而这种期待和这种由缥缈之景、朦胧之情所融合成的幽渺迷蒙之境,极富象外之致,却又带有不确定的性质,略可意会,而难以言传。这是一种典型的朦胧美。李商隐极擅将模糊的语义指向融入自己的思想,让人读后余味无穷。

颈联又由“沦谪”不归、幽寂无托的“圣女”,联想到处境与之不同的两位仙女。道书上曾说,萼绿华年纪约二十岁左右,一身青衣,在晋穆帝升平三年一天晚上生在羊权家,从此经常往来,后授权尸解药引其升仙。杜兰香本是渔夫在湘江岸边收养的弃婴,长大后有青童自天而降,便带她升天而去。临上天时杜兰香对渔夫说:“我本是天上的仙女,因有罪过被贬谪到人间,如今要走了。”来无定所,踪迹飘忽不定,说明并非“沦谪”尘世,困守一地;去未移时,说明终归仙界,而不同于圣女之迟迟未归。颔、颈两联,一用烘托,一用反衬,把“圣女”沦谪不归、长守幽寂之境的身世遭遇从不同的侧面成功表现。

“玉郎会此通仙籍,忆向天阶问紫芝。”玉郎,是天上掌管神仙名册的仙官。通仙籍,指登仙界的资格。尾联又从圣女眼前沦谪不归的处境转想她从前的情况,“忆”字贯通上下两句。意思是说,遥想从前,职掌仙籍的玉郎仙官曾经与圣女相会,帮助她登上仙界,那时的圣女曾在天宫的台阶上采取紫芝,过着悠闲自在的仙界生活,而现在却沦谪尘世,凄寂无托,不能不让人深受感慨。一结以“忆”字点起岁月流转之意,不言而黯然神伤。“天阶问紫芝”与“岩扉碧藓滋”正构成天上人间的鲜明对照。

这首诗成功地塑造了一位沦谪不归、幽居无托的圣女形象。有的研究者认为诗人是托圣女以自寓,有的则认为是托圣女以写女冠。实际上圣女、女冠、作者,不妨说是三位而一体:明赋圣女,实咏女冠,而诗人自己的“沦谪归迟”之情也就借圣女形象隐隐传出。所谓“圣女祠”,大约就是女道观的异名,这从七律《圣女祠》中看得相当清楚。所不同的,只是《圣女祠》借咏圣女而寄作者爱情方面的幽渺之思,而《重过圣女祠》则借咏圣女而寄其身世沉沦之慨罢了。由于其中融合了诗人自己遇合如梦、无所依托的人生体验,诗歌的意境才能在缥缈中显出沉郁,正如《无题》中所言: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尾联在回顾往昔中所透露的人间天上之感,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