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鲁迅作品中双重叙述视角探析
2024年云南省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语文试卷第9小题名著阅读为对《朝花夕拾》中叙述视角的判定与理解。该题除了有效考查学生对名著内容的了解外,更有效检测了考生对叙事类文艺作品中双重叙述视角妙处的品鉴。这一考点,可谓一石二鸟,有较好的区分度,充分体现了选拔性考试的特点。
双重叙述视角叙事是一种常见的叙事手法,它经常出现在小说、散文、诗歌等文艺作品中,通过巧妙的时空交错和角色转换,来促成对比、抑扬、映衬、渲染、褒贬和语体色彩等方面表达的需要,从而更加鲜明有力地揭示出作品丰富而深邃的主题,给读者带来强烈的艺术共鸣。
因此,在语文教学活动中,这一叙事手法应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统编初中语文教材中共选入了鲁迅先生的七篇作品。除小说《孔乙己》和杂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外,其余两篇小说《社戏》《故乡》和来自散文集《朝花夕拾》中的《阿长与lt;山海经gt;》《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野先生》三篇。这些小说和散文有一个共同特点:都是采取双重叙述视角来讲故事的。下面就结合统编初中语文教材中选入的鲁迅先生的作品,对其中双重叙述视角叙事的妙处作一点探究。
一、儿童视角下的天真烂漫与中年视角里的深沉思索
在《阿长与lt;山海经gt;》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两篇散文里,作者从儿童视角出发,以饱含深情的笔触开启温馨烂漫的记忆之门:对“长妈妈”的善良与朴实的温情回忆,无疑慰藉了作者当时“思乡的蛊惑”;对“百草园”里那段快乐时光的回忆,无疑温暖了“流离”辗转中的作者“这么芜杂”的内心。与此同时,作者成人视角的适时介入,使得温情的回忆中也不乏冷峻的笔触,将读者一道引入关于国民社会地位(“长妈妈”真名丧失的原因和买走“因为要钱用”的“我”的描画的那位“有钱的同窗”“快要升到绅士的地位”)和儿童教育的深沉思索中。
以《阿长与lt;山海经gt;》为例。作者从儿童视角出发,以儿童的口吻和幽默风趣的笔调,刻画了一位血肉饱满的“长妈妈”形象,字里行间透露出来的是满满的温情回忆。在儿童视角下,作者一共写了以下几件事:阿长总喜欢切切察察,又限制我走动;她夏天睡觉在床中间摆“大”字,母亲的提醒不起丝毫作用;她有许多烦琐的规矩和烦人的礼节;她讲“长毛”的故事让我对她产生了空前的敬意;她谋死了我的隐鼠,使我完全消失了对她的敬意;她历尽艰辛,为“我”买来别人不肯买或买不了的《山海经》,使“我”又对她产生了新的敬意。每当读到这些情节时,我们不难想象:鲁迅先生当年在脑海中回放这些儿时的情景时,内心会多么的忍俊不禁和沉浸在无限的温情里,那么,内心的“纷扰”与“芜杂”也就舒缓了不少吧!正是用了儿童叙述的视角,才让我们与作者产生了强烈的艺术共鸣,感受到他为何对“长妈妈”有那么深情的怀念。
在以儿童视角为主的叙事之下,《阿长与lt;山海经gt;》也适时穿插进了中年鲁迅的叙述视角。如:开头两段关于“长妈妈”身份地位和姓名由来的交代;中间穿插作者对她那些烦琐规矩礼节的现时感受;最后部分交代了作者对《山海经》这本书的心爱程度以及对我后来搜集各类绘图的书的影响,又交代了“长妈妈”的辞世和不幸经历,抒发了作者对“长妈妈”的深深怀念之情。通过中年鲁迅叙述视角的介入,揭示了当时社会底层民众的不幸遭遇:他们淳朴善良而不觉悟,社会地位低下,没有文化,言行粗俗,愚昧迷信,遭受歧视和不公平的对待。另外,也展现了鲁迅先生对儿童成长的深沉思索:成人的引导对于儿童未来发展影响深远(如“长妈妈”送的《山海经》绘本对“我”此后专注于搜集各类绘图的书的积极影响;又如“长妈妈”讲的各种烦琐的规矩礼节和使我对她产生空前敬意的“长毛”故事的消极影响,这不由得让人想起作者在揭露封建礼教吃人本质的《狂人日记》里“救救孩子”的呼声)。总之,中年鲁迅叙述视角的巧妙介入,曲折地反映出他文化救国的一贯主张,将读者在不知不觉中引入对作品更深主题的思索与理解。
这一双重视角叙述手法的巧妙运用,无疑增加了鲁迅回忆性散文的无限张力,阅读者常常被一种无形的魔力驱遣着进入主题多元理解的空间里,产生了强烈的艺术共鸣。
二、少年视角下的诗意原乡与中年视角里的沉重叹息
在《社戏》和《故乡》两篇小说中,作者以少年的视角来体察美好乡村的人、事、景,用无限热爱的笔触描绘了心目中本该这般美好的诗意原乡,它是那样的祥和、纯净、美好,有时就恍如人间仙境。和这美好情景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年的“我”的视角里的诡邪世界:大都会(北京)戏院里两次看戏,诡异的人、事、景让人感到无比惶惑而只有选择逃离;阔别“二十余年的故乡”的人、事、景的异化压得人难以喘息。通过两个世界的强烈对照,行走在字里行间的读者仿佛听到中年的“我”那一声声沉重的叹息,感受到的是作者渴望变革社会的强烈愿望。
以《社戏》为例。作者从少年的视角出发,叙述了“我”与一群活泼能干的农家少年无拘